英國金融時報網10日發表該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撰寫的題為《烏克蘭危機的“鏡中世界”》的文章。文章說,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 普京是個懦夫嗎?這位俄羅斯總統給世人以鐵血的印象,他將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一事震驚了西方。但在莫斯科,有一些強硬派看上去對他沒有更強硬一些感到非常失望。
維亞切斯拉夫 尼可諾夫便是其中一個代表。他是俄羅斯議會教育委員會主席,他的外祖父維亞切斯拉夫 莫洛托夫在約瑟夫 斯大林執政時期擔任了多年外長。尼可諾夫稱普京對烏克蘭的政策“非常謹慎”。上周,在俄羅斯國家杜馬尼可諾夫的辦公室里,我問他,假如他的外祖父在世,會如何解決烏克蘭問題。他微微紅了紅臉,說:“莫洛托夫會入侵烏克蘭,一周內將其拿下。”
如果尼可諾夫的觀點跟主流觀點差得十萬八千里遠,抑或如果他是個不怎么老道的小官僚,那么他的話就不值一提了。但事實是,在今日的俄羅斯,他的民族主義和對西方的深刻懷疑是主流思想。尼可諾夫是大學教授,寫過書,還在加州理工學院等美國知名高校執教過。然而,盡管他對美國的了解毋庸置疑,但跟他談話就好像進入與西方完全不同的鏡中世界。
最近在歐洲各國的首都,特別是華沙和柏林,我見到,有一些關于烏克蘭危機的觀點被視為板上釘釘的事實: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是非法的侵略行為;俄羅斯對烏克蘭進行了直接軍事干預;事實上,德國政府認為,有500至3000人的俄羅斯正規軍在烏克蘭東部的戰斗中陣亡。
但在尼可諾夫所在的“鏡中”世界里,烏克蘭危機是美國入侵的產物。烏克蘭確實存在外國軍隊和軍事顧問,但他們是美國人,而不是俄羅斯人。這些就是俄羅斯電視上的主旋律。
俄羅斯媒體的民族主義宣傳引起了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的高度警惕。然而,俄羅斯和波蘭的分析人士關于烏克蘭危機的分析有一點是相同。“鏡中”和“鏡外”的官員和評論人士都認同,烏克蘭沖突有演變為俄羅斯與西方之間更大規模戰爭的切實危險。
尼可諾夫指出:“眼下是自古巴導彈危機以來,俄羅斯與西方關系最危險的時刻。”卡內基莫斯科中心主任德米特里 特列寧的看法沒有那么極端,但他的話也讓人聯想到1962年那場核對峙。特列寧預言了事態可能進一步升級的路線圖,在此過程中西方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會激怒俄羅斯。作為回應,俄羅斯可能全面入侵烏克蘭,甚至動用核武器,或至少使用搭載常規彈頭、但能夠搭載核彈頭的導彈。
有趣的是,幾周前在華沙,一名波蘭高官預言了同樣的情況。波蘭人擔心,在將克里米亞納入俄羅斯后,普京會產生搶占烏克蘭更多地盤的胃口,或許會吞并烏克蘭南部那片俄羅斯人已習慣于稱之為“新俄羅斯”的地區。
波蘭人擔心,普京的下一個目標可能是波羅的海國家,如在烏克蘭一樣,俄羅斯可能宣稱自己是在保衛受壓迫的俄羅斯少數民族的利益。
“普京已經把西方看穿了。”一名悲觀的波蘭官員說,“他知道我們不會使用武力。”波蘭人預言的最悲觀情況也是普京可能會忍不住走到使用核武的邊緣,使用搭載常規彈頭、但能夠搭載核彈頭的導彈。采取這種政策面臨的風險幾乎是不言而喻的。但摧毀北約對波羅的海國家安全承諾的信譽,從而摧毀北約本身的信譽,對俄羅斯而言將是極有價值的戰利品。
幸運的是,柏林的論調比華沙或莫斯科的平靜得多。德國政府對普京極度失望,后者據說曾多次欺騙德國總理安格拉 默克爾。但也有人認為,有辦法能夠平息危機。
平息危機的希望寄托于普京和烏克蘭總統彼得羅 波羅申科上個月在明斯克達成的脆弱的停火協議。人們寄望于雙方停止沖突——烏克蘭能有策略地接受失去克里米亞、以及失去對東部一些地區控制的事實,俄羅斯能意識到進一步戰斗代價太大。
然而,即便是那些相信和平有望實現的人也認同一點:危機升級可能非常容易。盡管有了停火協議,但上周在頓涅茨克機場附近仍爆發了激烈的戰斗。在身處“鏡中”的俄羅斯看來,最大的危險據說在于烏克蘭縱容戰爭爆發、重新開火。各西方政府的擔心則是,有關普京終極意圖最悲觀的看法會得到證實,俄羅斯在某個時候確實會搶占更多地盤。
西方真正的悲觀主義者認為,普京的終極愿景是重建蘇聯。但在俄羅斯國家杜馬尼可諾夫的辦公室里,他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已經過去了。”他冷冷地說,“這就好像破鏡難以重圓。”接著他又想到了自己已于1986年去世的外祖父。他說:“感謝上帝,莫洛托夫沒有活著看到蘇聯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