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即將啟程出席東亞系列峰會并訪問文萊、泰國、越南三國,境外華文媒體高度關注。分析指出,中國重量級人物的頻頻到訪,既彰顯中國對東盟戰略地位的高度重視,也透露出中國新一屆領導層的外交謀略。挾強大經濟實力,經略周邊環境塑造互惠格局,將成為下一階段中國外交政策的主軸。
新加坡《聯合早報》指出,中國領導人本月與東盟的互動頻密。在中國總理李克強即將出訪東盟之際,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7日也強調了中國與東盟關系。
香港《文匯報》援引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觀點強調,美國正三管齊下加強在亞太的存在與影響,南海問題正被其當作“重返亞太”、遏制中國快速崛起的重要抓手,但東亞峰會屬協商合作平臺,東盟國家不可能被美拉攏結成同盟,集體對抗中國,美蓄意挑起爭端的圖謀勢難得逞;外部勢力介入無助問題解決,只會加劇矛盾。
文章說,東亞峰會舉行前夕,美國副助理國務卿公開發表演講稱,除了當前迫切的政治和戰略議題,南海爭端將成為峰會上美方與其他國家領導人對話重點。近年來,美國頻頻插手南海問題,除了三番五次聯合菲律賓、越南施壓中國制定南海各方行為準則(COC),還連續在過去三屆東亞峰會上,以所謂航行自由公開高調干涉南海問題。
美國《僑報》指出,從發展趨勢來看,中國與東盟關系迅猛發展的勢頭是任何外部勢力所不能阻止的,因為這與雙邊的共同利益所決定的。美國推行重返東南亞和亞太再平衡政策,都有削弱中國在本地區影響力的意圖。但事實證明,自從美國推行這一政策以來,中國在本地區的影響力不降反升。
文章指出,今年是中國和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過去的10年,中國同東盟的合作堪稱成就顯著。回顧過去,可以說中國和東盟打造了“黃金十年”,展望未來,雙方展現了創造“鉆石十年”的雄心和能力。升級版的中國與東盟關系也不是解決了所有問題,如南海問題,但此問題只是中國與部分周邊國家關系中的很小一部分,不會影響中國與相關國家之間的合作大局。
《澳門日報》指出,當前,盡管中國與東南亞個別國家存在南海爭議,但這并非是中國與東盟存在的問題,更不能因此影響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東盟國家應該看到這一點,不應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利用,牽著鼻子走,更不能充當遏制中國的“棋子”,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損害了自身乃至地區整體利益。
《聯合早報》指出,習近平上周首次到東南亞進行國事訪問,宣布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全方位推進各領域合作。李克強接下來的文萊、泰國、越南之行,也被賦予重要意義。
《僑報》指出,回顧近半年里,中國新任領導班子與東盟地區國家領導人的互動極為頻繁,中國與全球任何其他地區或國家的互動次數都無法與之相比。
《聯合早報》援引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鋒認為,中國和東盟經濟合作,主要可觀察三個方面,第一個是互聯互通怎么落實;第二是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框架的簽署;第三則是雙方如何互補,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大的平臺,說明中國和東盟不是競爭關系,而是有很高的互補性。
朱鋒分析指出,RCEP和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都是亞太地區一體化進程的兩個選項。中國的立足點是RCEP。當美國主導的TPP在建立中,中國力推RCEP,這是中國的選項,不盡然是為了抗衡美國重返亞洲。
臺灣《聯合報》指出,習近平出席APEC獨領風騷,李克強將于9日至15日出席在文萊舉行的東亞領導人會議,訪問文萊、泰國與越南;挾強大經濟實力,大陸經略周邊環境塑造互惠格局,將成為下一階段外交政策的主軸。
香港中通社刊載《習李雙訪東南亞 提升東盟戰略地位》一文,文章指出,中國重量級人物的頻頻到訪,既彰顯中國對東盟戰略地位的高度重視,也透露出中國新一屆領導層的外交謀略。
文章說,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要“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而當前全球經濟有喜有憂,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更重要的是,新興經濟體的引擎作用受到質疑,東南亞國家如印度尼西亞、泰國等也面臨金融危機的威脅,此時中國領導人到訪東南亞,既提振信心,也表明中國堅定“惠鄰”的立場。
文章指出,在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持續向好的同時,新的課題也在考驗著這一關系,如中國與部分東盟國家在南海問題的爭端。如何因應新形勢下的分歧與合作,中國領導人的出訪將揭示中方的考慮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