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點" />
美國副國務卿伯恩斯于當地時間15日和16日訪問埃及,但遭到冷遇。埃及再陷動蕩以來,在中東力推“民主”的美國顯得有些無所適從,局勢的急轉直下令其始料未及。美國在埃及實施“騎墻”政策,結果“兩面不討好”,招致罵聲一片,處境尷尬。
7月15日,美國副國務卿伯恩斯來到開羅,拜會埃及臨時政府領導人。這是埃及前總統穆爾西被軍方廢黜后,美埃之間首次高層接觸。
據美國官方宣布,伯恩斯此訪主要是表示“美國對埃及人民的重視和關心”。在短暫的兩天行程中,伯恩斯還與埃及各黨派、民間和商界領袖會面。美方稱,伯恩斯“帶來了美國對埃及的關切”,美國將“幫助埃及早日結束暴力革命,讓埃及人民通過選舉建立起民主政府”。
在“普世價值觀”與現實利益之間,美國選擇了后者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副總裁吉姆·赫爾姆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伯恩斯此行是為埃及軍方和過渡政府“量體溫”,美國之前犯了錯,現在弄清楚埃及下一步將如何發展,對美至關重要。目前,奧巴馬正面臨壓力,考慮是否要切斷對埃援助。這可能會促使埃及過渡政府盡快采取行動制定憲法,舉行民選。
埃及人不會忘記,兩年半前“倒穆”運動如火如荼之時,頻繁出入美國駐埃及大使館的,是被打壓了80余年的穆斯林兄弟會(穆兄會)領導人。穆巴拉克倒臺后,穆兄會“咸魚翻身”,一躍成為左右埃及走向的黨派。2012年6月,有著深刻穆兄會背景的穆爾西當上埃及首位民選總統,奧巴馬第一時間發來賀電,并盛邀其9月訪美。穆爾西就職僅半個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便到訪埃及,并帶來一份豐厚的“禮單”。據媒體披露,曾在美國留學多年的穆爾西,大選勝出離不開美國的暗中支持。
埃及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同時也是僅次于以色列的美國外援第二大受援國。長期以來,對美國而言,埃及的價值不僅在于確保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確保蘇伊士運河通航,而且還是其在中東和阿拉伯國家的“杠桿”,是實施其中東政策的重要支柱。穆巴拉克之后,美國希望埃及繼續成為穩固而堅定的合作伙伴。
代表宗教力量執政的穆爾西,在內政上排除異己,加快推進埃及社會伊斯蘭化;對外則奉行“平衡外交”,試圖“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引起美國警覺。特別是褻瀆先知的電影從美國傳出后,美國駐埃及使館遭到穆斯林民眾沖擊,奧巴馬指責穆爾西保護不力,稱“埃及并不是盟友,也不是敵人”,激起埃及強烈不滿。去年9月,穆爾西赴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與在大會上講話的奧巴馬“擦肩而過”。兩個多月前奧巴馬發出的邀請,卻變成了挫傷埃及人尊嚴的“空頭支票”。
盡管穆爾西的行事方式與“美國推銷的民主不同”,但畢竟他的上臺是“民主的勝利”。令美國沒想到的是,穆爾西只當了一年零三天的總統,就被埃及軍方以未能控制局面為由解除職務。
埃及動蕩持續和政權再次更迭,給美國出了一道大難題。一直以來,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樂見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以“民主”為旗號的反政府示威活動,并希望它們按照西方的“民主價值觀”改朝換代。可是,當民選的埃及總統穆爾西因施政失誤引發“民主”抗議,繼而淪為“階下囚”時,美國的反應不僅拖沓、矜持,而且模棱兩可、含混不清。美國對埃及“二次革命”欲言又止的種種表態,足以說明它的尷尬,同時也再次暴露了它的“民主普世價值觀”的虛偽性。因為,當“普世價值觀”與現實利益發生沖突時,美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