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亞平寧半島“漢語熱”不斷升溫。人口6000多萬的意大利,開設漢語專業或課程的大學已超過40所。報考漢語專業的學生逐年遞增。以羅馬大學為例,2008年至今,學習漢語人數超過此前30年的總和。許多中小學也爭先恐后地開設漢語課程。
在意大利,學習漢語有歷史淵源。早在700多年前,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就描繪了元代中國的富庶和文明,使西方人對遙遠的中國有了形象生動的認識。400多年前,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學習漢語、研究中國文化,翻譯儒學著作,還首次系統、嚴謹地將中國的自然、歷史和人文情況介紹到西方,并將歐洲先進的科學技術引入中國,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
近代西方對中國的了解和研究也始于意大利。明清之際,從中國返回祖國的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在那不勒斯創建了西方第一所研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中國學院,后來發展為今天的那不勒斯東方大學,被公認為西方歷史最悠久的漢學研究機構。
在我看來,漢語熱近期升溫背后有兩個因素。首先,是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意大利TG2國家電視臺在新聞報道中說:“漢語已成為未來的世界語言,在意大利學會漢語等于增加了30%的就業機會,學會漢語就等于掌握了打開希望之門的一把鑰匙。”
另外一個因素是孔子學院在意大利生根發芽,日漸壯大。2006年9月,由中國國家漢辦與羅馬大學聯合建立的意大利第一所孔子學院在羅馬掛牌。繼羅馬大學孔子學院之后,意大利各地又相繼成立了10所孔子學院,設立了很多孔子課堂。
為更迅速、有效地推廣漢語,傳播中國文化,孔子學院的中國同事與我們一道積極思考,探索在意大利開展多元化的教學與文化活動,討論如何縮小兩國在社會觀念、教育體制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差異。
為了使孔子學院適應意大利國情,實現本土化發展,我們和中國同事依托中外合作院校的地緣、人脈、學術優勢和公共傳播資源,開展高質量的漢語教學和高層次的文化科研活動,在確保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擴大教學規模,開展立足高校、融入社區、服務社會的高端文化活動,使孔子學院成為推廣漢語、傳播中華文化的平臺,成為意大利人民了解真實中國的窗口。
目前,孔子學院已與40多所開設正規漢語課程的大學以及本土漢語教育機構協作并進,在這個擁有輝煌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地中海國家形成了龐大的漢語教育和中國文化傳播網絡。(馬西尼:意大利羅馬大學副校長、羅馬大學孔子學院意方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