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奧朗德4月25日開始訪問中國。他帶來一個260余人、其中包括53名大企業家的豪華隨行陣容。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同空中客車公司當天簽署意向協議,訂購60架空客飛機。對法國趁中英關系冷淡之際同中國“套近乎”,英國媒體認為是卡梅倫見達賴讓英國錯失了機會。看來在歐洲人對華友好的概念里,經濟利益高居第一位。
歐洲人的對華關系態度“很務實”,但我們希望這不是他們的“市儈”。最近這些年,英法德等歐洲國家領導人輪番見達賴,中歐沖突像“擊鼓傳花”一樣在這些國家間移來移去,其他國家借機同中國“修復”關系。這樣的游戲不知道歐洲人會不會繼續演下去。
中歐經濟交往如今規模空前,但雙方對彼此的政治價值反而變得模糊不清。對中國公眾來說,歐洲變得遙遠了。那里成了一個大博物館和旅游地,只要一沾政治的邊,就全是不大不小的麻煩。歐洲國家見達賴的領導人最多,最放肆,那里搞個書市、展覽,也會莫名其妙找中國的茬。
如今的中歐關系像是碎片化的,捏不出什么戰略性。很多歐洲領導人的名字對中國人來說很陌生,中國人相信“戰略”的重要,但如今的歐洲看不到有大的“戰略家”。歐洲領導人似乎在對很具體的政治利益追逐中集體“淹沒”了。
就中歐關系來說,當年戴高樂領導法國在西方國家中第一個承認新中國,他圖的是什么?肯定不是為了中國的商業機會。但他留下的政治遺產至今是影響中國人認知法國的一個因素。
撒切爾夫人也給中國人留下深刻印象,喜不喜歡她的中國人都承認她是“戰略家”。直到十年前,人們還能在南斯拉夫問題和伊拉克戰爭中聽到歐洲的獨立聲音,但是現在,歐洲的政治家們越來越像是華盛頓政策的應聲蟲。
大的原因大概是歐洲的衰落。但有時中國人也會想,歐洲政治家的短視和歐洲的衰落究竟是什么樣的因果關系呢?歐洲有那么好的自然和人文條件,技術基礎雄厚,為何逐漸變得像是“博物館”了呢?
美國時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嘲笑法德等是“老歐洲”。經常去歐洲和北美辦事的中國人,大多覺得歐洲不如美國有活力。當然拉姆斯菲爾德貶“老歐洲”是為了夸跟美國跑的“新歐洲”,即那些脫離了蘇聯控制的東歐國家。對此我們并不認同。
世界在變化,亞洲在崛起,中國成為世界的經濟新引擎,也必將影響世界的政治格局。給人的印象是,歐洲對這些變化的認識和反應都很遲鈍,在情緒上則顯得被動甚至拒絕。歐洲的領導人們大多“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面對中國崛起和發展對歐關系的善意,他們均無戰略性的精彩回應。
歐洲輿論常會陷入同中國簽一兩個大單這種在我們看來“小打小鬧”的興奮中,并對見達賴造成的對華關系緊張“很快過去”而感覺得了便宜。在中歐關系中,我們看到歐洲政治家們的偏見、搖擺和不真誠。很難相信這批政治家能把歐洲帶出當前的困境。
希望奧朗德總統能在歐洲與眾不同。希望他能跳出以往幾位歐洲領導人執政的俗套,重新墊高法國和歐洲與世界打交道的戰略基線。歐洲的未來當然不能押在中國上,但與“新”中國處得如何,是歐洲贏得21世紀最重要的成績單之一。中法和中歐關系應當清晰、扎實、誠信,它們不應是兩面派和唯利是圖隨心所欲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