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近日宣布,從今年起投入1億美元,將部分電腦的生產遷回美國。自國際金融危機后,歐美主要工業化國家提出“再工業化”計劃后,制造業向歐美回流現象再度引起人們關注。
制造業向歐美國家回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針對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失業率大幅上升、經濟持續衰退和財政狀況持續惡化等問題,歐美國家紛紛提出重振本國制造業的計劃及配套扶持政策,并將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搶占未來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其次,近年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和土地價格快速并持續上漲,工人工資和福利的年增長速度達15%—20%,以致低成本比較優勢正在逐漸喪失。第三,中國周邊國家的生產成本雖然低于中國,但受基礎設施、人口技能和產業配套網絡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尚無法承接比較高端的制造業轉移。第四,石油價格長期維持高位,增加了中國及東南亞國家離岸生產的運輸成本。
從短期來看,制造業向歐美國家回流,其象征意義大于實際趨勢,政治意義大于經濟意義。盡管中國和歐美國家的相對成本劣勢正逐步縮小,但歐美國家的勞動力成本仍然較高,將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回遷到國內,不符合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工業化國家重振制造業,不是簡單地恢復已經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而是向更高層次升級,它們所能重振的,是那些適合自己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或價值鏈環節,至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價值鏈環節,仍將保留在發展中國家。從回流美國的企業來看,大多屬于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制造業和價值鏈環節,以及需要快速響應當地市場需求的小批量訂單。當中國在勞動密集型領域的競爭優勢消失后,還會有其他發展中國家遞補上來,因此,勞動密集型產業很難回歸工業化國家。
目前,中國制造業面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雙重擠壓。一方面,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提高很快,國內制造業因此出現向周邊國家轉移的趨勢。隨著周邊國家基礎設施的改善和產業配套體系的完善,制造業轉出的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另一方面,正在興起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盡管尚處于萌芽階段,還未出現足以改變當前國際分工格局的根本性技術突破,但伴隨著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在線協作制造等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成熟,工業化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廉價勞動力的依賴將逐步減弱,進而加速國際分工布局的重新洗牌。因此,如果不能順利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中國制造業將會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三明治陷阱”。
應對制造業外流的挑戰,從根本上看要靠產業的轉型升級。一方面,要積極利用因中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形成的成本洼地,促進制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贏得時間;另一方面,要積極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增強中國制造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真正將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從低成本勞動力形成的價格優勢,轉移到知識、技術和人才等高端生產要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