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多個歐洲國家同時舉行聯合大罷工,再次令歐洲是否應該繼續采取緊縮措施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緊縮政策是個有爭議的話題,法國總統奧朗德上臺前后,他的一番關于“緊縮還是增長”的言論,一度在歐洲引發了激烈討論。當前的大罷工顯示,這一爭論仍在繼續。
繼續緊縮還是轉向刺激增長,兩種觀點盡管截然對立,但各有理論支撐。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洲國家開始執行嚴格的財政緊縮政策,結果歐洲非但沒有走出債務危機,經濟增長卻受到明顯的抑制,失業率持續攀升,民眾抗議浪潮不斷。在這樣的情形下,債務國希望放松緊縮力度,以緩解國內的政治經濟壓力,要求也在情理之中。如果緊縮壓力過大導致債務國局勢失控,如支持改革的主流政黨失去選民支持、極端勢力上臺,其結果不但不利于解決債務問題,反而可能導致部分國家脫離歐元區。
支持緊縮的觀點同樣有自己的依據。歐元區雖然是經濟與貨幣聯盟,但各成員國畢竟是不同的主權國家,要求部分成員國持續地給其他國家提供援助,在政治上很難行得通。尤其是在債務國改革不到位的情況下,繼續提供援助意味著要去填這些國家的“無底洞”。即便德國、荷蘭、芬蘭等救援國家政府出于挽救歐元的目的這樣做,也很難得到國內的政治支持。
目前,兩種觀點仍在交鋒,難分伯仲,原因在于,無論緊縮與否,歐洲都面臨著風險:繼續執行嚴格緊縮的政策,南歐國家經濟可能繼續衰退,財政收入銳減,還債則更加無從談起;若放松緊縮力度,債務國可能出現“道德風險”,在壓力減小的情況放慢改革步伐,導致救援國失去“援助耐心”,其后果更加嚴重。
當前,歐洲似乎進入了左右為難的“緊縮困局”。之所以如此,關鍵在于財政政策并非解決債務問題的鑰匙。當前歐洲的財政與債務問題,是種種深層矛盾的表現,要走出危機,必須要從根本問題入手,并取得實質性進展。
首先,南歐國家須提升自身競爭力,縮小與核心國家的經濟差距,扭轉長期區內貿易逆差。其次,應有效彌補歐元區“單一貨幣、不同財政”的機制缺陷,嚴格財政紀律并使其得到有效執行,監管權必須更大程度地集中;再次,歐洲一體化必須找到新的動力,政府需要說服選民更大程度地向歐洲層面讓渡國家主權。而在這些問題上,歐洲的進展可謂十分緩慢:南歐國家福利體制改革仍不到位,再工業化更是遙遙無期;歐元區雖然推出“財政契約”,但與真正意義上的財政聯盟相距甚遠;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雖然呼吁歐盟走向“國家聯邦”,但應者寥寥。
在實質性問題未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僅糾纏于財政政策的走向,歐洲是無法走出危機困境的。如果歐洲陷入緊縮與否的爭論不能自拔,反而可能導致其在應對危機上誤入歧途。在債務問題的拖累下,歐元區經濟已經陷入“二次衰退”,形勢的持續惡化也顯示歐洲的結構性調整已無法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