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3月18日文章】題:美國對這場危機的三種理解(作者愛德華·盧斯)。 資本主義處于危機中嗎?今年早些時候《金融時報》一系列文章提出的這一問題,突然之間變得司空見慣。僅上周,本人就參加了兩個莊嚴會議,主題是“危機中的資本主義”,一次在紐約,一次在華盛頓。幾乎沒有共識。但是多數人認為,資本主義即使陷入了危機,也是局部的:西方資本主義陷入了困境,而中國及其鄰國卻沒有這種哲學煩惱。
當前,歐洲大陸正在透過歐洲棱鏡過濾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在思考資本主義這個更大的抽象概念。只是在美國,這個目前來說或許是西方世界受危機影響最小的地方,才會直接觸及這個問題。自2008年危機以來,美國的反應分成了三派,其中兩派居于上風。
第一派幾乎壟斷了共和黨,我們姑且稱之為“滌罪派”,是說美國人因華盛頓的貪婪而受到懲罰。只有政府對財富創造者停止征稅和過度監管,才會恢復活力。這一派的極端代表為羅恩·保羅,他是爭奪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自由主義競選人,不管多少次墊底,他都拒絕放棄。他的財產隨金價而波動,現在金價比2011年最高時低14%。
該派效率最高的是美國稅改團體創始人格羅弗·諾奎斯待,他勸說幾乎每個當選的共和黨人簽署絕不增稅的承諾。按照諾奎斯特的“讓野獸挨餓”的說法,就連廢除減稅也算增稅,而且必須與削減開支同步進行。
第二派包括奧巴馬政府和主流經濟學界,我們姑且稱之為“復興論”。他們的目標是通過財政和金融手段重新刺激需求,直到經濟達到不需要進一步幫助的水平。他們承認,2008年危機前的模式存在很大問題,包括監管不力和財富分配不公平。但是他們沒有對美國資本主義的根基提出質疑。從理論上說,他們處于上升趨勢,不過從選舉角度并非總是如此。
盡管有跡象表明美國失業率最終在下降,但是復興戰爭根本沒有取得勝利。基于凱恩斯總結的大蕭條教訓,他們最大的擔心是美國走向另一個1937——當時富蘭克林·羅斯福因轉向財政緊縮而導致美國重新陷入蕭條。他們的擔心是有理由的。他們說美國政治是美國經濟健康的最大威脅也是對的。但是他們對于美國資本主義的根本健康太沾沾自喜了。
這至少是第三派的意見,我們姑且稱之為擴散論,但他們卻自稱為“新基礎論”。其支持者包括經濟學家、比如肯尼思·羅戈夫和努里爾·魯比尼,還有一些企業領袖和智庫。他們的觀點是美國——以及其他發達經濟體——需要翻修這座大廈。他們指出,在2008年危機爆發前,美國資本主義已經不能惠及多數人。
他們有很多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在危機前,中位數收入已經下降到2002—2007年經濟周期的水平,對一個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體來說,這是過去三個世代以來獨一無二的。從那時起,事情變得更糟。據勞工統計局說,自美國經濟衰退在2009年中期正式結束以來,美國中位數周薪下降了2%。收入在經濟復蘇期應該是增加的。
這次只適用于精英。本月早些時候,經濟學家伊曼紐爾· 賽斯和托馬斯·皮凱蒂證明,美國人口最上層的l%獲得了2010年經濟增長的93%。而2001年這個比例為65%,那是上一次復蘇的第一年。而其余99%的人的實際收入基本沒動。
可是,在一個民主國家,如果補救辦法看上去太激進的話,證據基本上沒有什么價值。新基礎論者指出美國經濟的結構性缺陷是對的。但是他們的擔心因被另外兩派的纏斗而逐漸被人忽視。另外兩派的下次較量很快就會到來。
不管誰贏得選舉,今天的當政者將面對11月份國會作出的各種不利決定。這包括小布什時期的減稅計劃到期、再次批準提高美國主權債務限額以及如果他們無法達成一項財政計劃,就將強行啟動1.2萬億美元自動“減赤”計劃,等等。結果依然無法預料。
與急事排擠要事如出一轍,凱恩斯復興論者正在遮蔽基礎論者。無法消除人們對今年晚些時候發生不合時宜的財政清洗的擔心。這一切有朝一日會被認為是美國錯失的一個機遇。復興論者經常提醒我們別忘了凱恩斯說過的一句話:“從長遠來看,我們都會死的。”這話沒錯。只是經濟的長遠走向早已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