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英國《金融時報》征集了一系列以“危機中的資本主義”為主題的文章,邀請一批著名專家撰寫相關文章,探討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尋找未來新的發展模式。無獨有偶,一年一度的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將“大轉型:塑造新模式”列為主題,與會代表深刻反思西方資本主義的痼疾,“改造資本主義”、“重塑資本主義"等言論不絕于耳。自華爾街金融海嘯引發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之后,歐美主權債務危機相繼爆發,使西方標榜的資本主義制度優越性黯然失色,迫使國際社會反思其弊端,西方發展模式開始走下“神壇”。
“討伐”西方制度弊端事出有因
美國華爾街金融海嘯爆發至今已經三年有余,西方大國仍然呈現顯結構性萎縮,國際地緣經濟變遷呈現“西衰東興”局面。經濟陷入“大衰退”。華爾街金融海嘯使全球經歷了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國際資本萎縮程度均超過二戰以來任何一次危機;失業率居高難下。金融經濟危機使西方國家普遍面臨周期性與結構性失業難題;財政赤字與債臺高筑。金融經濟危機使西方國家的財政赤字與政府債務攀升至二戰以來最高水平,已經處于不可持續狀態;西方制度優勢遭質疑。危機使西方政治生態環境惡化,直接削弱各國政府應對危機能力。
目前,金融經濟危機已經向社會政治領域蔓延,這使西方標榜的資本主義制度優越性黯然失色,迫使國際社會不得不反思西方危機之深層根源,探討資本主義的制度性弊端,尋找走出危機之路徑,西方的發展模式開始走下“神壇”。今天,無論是歐洲推崇的高福利的“萊茵模式”,還是美英推崇完全自由的“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均因其固有的缺陷而陷入困境。故此,全球驚呼“這次不一樣”,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真的“生病了”,全球需要建立一種使經濟與社會均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