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9月2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講話時說,期待各國團結起來,支持巴以和平進程,并希望明年此時,大家回到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時一起歡迎新會員國巴勒斯坦。而其今年做出的舉動卻截然相反——千方百計阻止巴“入聯”。
美國阻止巴勒斯坦“入聯”,自然是出于其國家戰略利益考量。眾所周知,猶太人勢力在美國政界、金融界等領域影響巨大,美國一直視以色列國家安全為其核心利益之一,美在中東地區雖有沙特、土耳其等盟友,但是真正的“貼心人”當屬以色列。從當前態勢來看,國際上支持巴勒斯坦“入聯”的國家眾多,美國如不站出來阻擋,必然面臨國內猶太人利益集團的巨大政治壓力。另一方面,從美國國家利益考慮,如果以色列倒下了,美國在中東就失去了牢固的“立足點”。所以,別看阿盟各成員國和俄羅斯、法國等國表態支持巴“入聯”,但是擁有否決權的美國,無論如何也不會讓提案順利通過。
以色列的反對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巴“入聯”后,在聯合國大會上的地位將由目前無投票權的觀察員“實體”上升為有投票權的“國家”。既然是國家,巴勒斯坦就可以通過國際刑事法院對以色列提起訴訟,要求以色列歸還其占領的巴勒斯坦領土。到那時,如果以色列再動用飛機、導彈等武器來打擊巴各武裝派別,就不是現在的“武裝打擊”,而是地地道道的武裝“入侵”,世界輿論就會令以色列陷入更大的被動,巴勒斯坦也將得到國際社會更多的聲援和幫助。
不過,以色列的反對確實有所顧忌——既要努力在中東拉住幾個朋友,關鍵時刻又不得不借重美國。自1948年建國以來,以色列在中東地區著實“形單影只”,幾次中東戰爭的歷程更是表明,如果以色列“有事”,周邊國家別說出手相助,能保持中立的都寥寥無幾。半個月前,曾是以色列盟友的土耳其,因以拒絕就去年襲擊土耳其的加沙救援船隊一事道歉,降低了兩國的外交關系。而以軍上月在追剿恐怖分子時“誤殺”埃及軍警事件,更使埃及民眾在穆巴拉克政權垮臺以來持續升溫的反以情緒強烈爆發:繼本月9日上千名開羅民眾沖擊以色列駐埃及大使館后,謝拉夫總理16日又向以色列發難,聲言奠定埃以和平的基石“戴維營協議”并不是什么圣書,永遠都可以被討論和修改。這種情況下,以色列不得不更為借重美國的力量——據以色列《國土報》報道,埃及示威者沖進以色列大使館后,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國防部長巴拉克多次致電試圖聯系埃及軍事委員會領導人坦塔維,但埃及方面給出的回答卻是:“找不到他。”巴拉克轉而請求美方幫助,才化解了危機。
巴勒斯坦之所以切實展開申請入聯的外交努力,無疑是出于對受美國操控的中東和談的巨大失望和深刻質疑。巴方當然可以預見美以會聯手阻止自己“入聯”,但其高調要求加入聯合國,與其說是希望謀求聯合國正式會員國地位,不如說是希望借此爭取更大的政治籌碼,讓美以兩國進一步陷入道義上的被動。事實上,阿巴斯已經一再強調,“入聯”是巴政策選擇,而和談是戰略選擇,兩者并不矛盾。
中東和平進程不可能永遠停滯不前,巴以和阿以爭端必須也只能通過談判方式加以解決。美以即使成功阻止巴勒斯坦“入聯”,但相關各方仍須回到談判桌前。屆時,各方會擺出何種姿態,又會以何種方式推動和談取得突破,還需要拿出更多的誠意和智慧。(《解放軍報》2011年9月24日 星期日 第04版:國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