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論壇上,南京大學校長陳駿表示:香港高校來內地“掐尖”,不會對內地高校造成影響,相反這種相互“比拼”的招生模式,會在高校中形成良性競爭,促進內地高校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這番話道出許多人的心聲,卻也可能擊中某些內地高校的痛處。近些年來,港校在內地招生對內地重點高校的壓力不可謂不大。每年高招期間,哪里的高考狀元被港校錄取,某地的高考狀元舍內地名牌大學而取港校,都會成為輿論熱點。
但正如南大校長所稱,這種競爭對內地高校沒有壞處。港校雖然招收內地學生的數量不多,卻可對內地高校形成“鯰魚效應”。正視這一點,有助于內地高校不斷學習與借鑒港校在高考招生、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點。
用“掐尖”來形容港校內地招生,并不十分準確。實際上,港校招生不光看考分(雖然錄取考生中不乏高考狀元),也非常注重面試成績及考生綜合素質。曾經有一年,香港大學以面試表現不理想為由,拒絕了11位內地高考狀元。這種招生模式,其實正是內地自主招生改革所期望實現的目標。遺憾的是,內地自主招生先是被各種特長加分所侵蝕,后來又因高校聯考(自主招生筆試)而不幸淪為“小高考”,始終難以實現真正“自主”。
港校對內地高?善鸬降拇碳ぷ饔,還在于其教育理念。香港高校的教育理念各有側重,難以盡述,但總的來講都比較注重學生的專業與素質培養。比如,香港大學強調“全人教育”理念,希望學生不僅在學科上有所進展,也希望學生挖掘發揮潛能,提高自己的領導才能、溝通能力。筆者曾在香港浸會大學短期駐留,親身領略過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在學校電梯口、公告欄,可看到慈善捐助、文藝表演以及對學校某項規劃表示抗議等不同內容的海報。
只要真正把人才培養放在首位,任何一家大學都不可能不去關注“人”本身,也就不可能不去重視與培養人的獨立思考能力。無論是研究型大學,還是面向社會培養實務型人才的大學,倘若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那就很難稱得上是人才。所以在這次論壇上,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也才會說:學習雖然重要,但思想更為重要,如果一個社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思考,才能真正強大。香港高校在這方面的人才培養理念,同樣值得內地高校學習借鑒。
有香港高校人士打過一個比方,把港校到內地招生比作“狼來了”。只不過,這匹“狼”吃不了“羊”,而是“開拓出競爭的環境”。這一比喻恰與“鯰魚效應”的內涵相符合。當然,這種具有激勵作用的良性競爭關系能否形成,關鍵還要看內地高校這群“沙丁魚”,是否真的把港校當作“鯰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