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決定,自25日零時起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上調300元和290元。
實事求是而言,本次價格上調的幅度并不大,而且按照現有的價格機制,價格上調在意料之中,但發改委為了春運的需要推遲了價格的上調。但是,最近國際油價跌勢并未停止,在此情況下,急急宣布上調價格,給很多人的感覺是如果再不調,聽任國際油價下跌,則很可能失去本次價格上調機會。
事實上,自2009年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以來,關于成品油價格機制的質疑就沒停止過。究其原因,概因目前的成品油價格機制存在三大弊端:一是缺乏透明度,目前定價原則是以國際原油價格為基礎,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收和合理利潤確定,但具體和哪個國際油價接軌,權重如何,國內平均成本、稅收和合理利潤又是什么樣的大概數字,都從未公開。二是每次調價考慮的因素太多,成品油定價的市場化和與國際接軌的大方向并沒有堅持;三是22個工作日的調整周期過長,其實為國內的石油巨頭提供了囤油或左右價格的空間。
正是因為如此,在某種程度上而言,目前對缺乏公開透明的成品油價格機制進行徹底的改革已經成了當務之急。而對于價格機制的調整,過去一年來,發改委也不斷喊話,而且多次表示“改革思路正在研究論證中,待各方基本達成共識后,再擇機推出”。但到現在為止,近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新機制仍然沒有任何出臺跡象。
可以說,從最早的政府完全定價,到現在以國際油價為基礎的政府指導定價,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多年的努力也說明,成品油定價的市場化選擇是對的,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在推動市場化的過程中,應該果斷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對現有定價機制存在嚴重殘缺和不符合市場化以及透明原則的機制進行調整。如果不能在市場化和透明度上下功夫,改革就很可能失敗。我認為,未來的新的價格機制一定要嚴格跟蹤國際油價的變化,秉承透明的原則,通過公開、主動、持續的方式披露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關鍵信息,包括:價格的基礎是以哪幾種國際原油價格為參照“平均”計算出來的,成品油價格調整的頻率多長,價格幅度如何確定等。在信息透明的基礎上,縮短價格調整周期,使價格的調整更具有敏感性,防止既得利益者對公共政策的干擾,給民眾一個合理的價格調整預期,并根據情況不斷進行完善,最終形成一個各方認可、照顧各方利益的相對完善的機制。(馬光遠 中國人民大學產業政策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