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價格“三連降”,公眾似乎有些不領情,而是質疑“漲多跌少”,油價沒有降到位。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日前表示,我國成品油價格跟歐洲國家以及日韓相比仍然是低的,但中國的油價確實比美國高,而高的部分主要在稅收環節,這部分已收歸國庫。(7月12日《南方都市報》)
中國的油價比美國高,這并不是什么新聞,很早以前坊間就有此說。去年4月7日那次油價上調時,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正式承認了這個事實。美國是世界第一石油消耗大國,自然是一個重要的參照系,中國油價總說與國際接軌,怎么不跟美國接軌,而偏偏跟高福利的歐洲攀比呢?所以,中國油價比美國高一度引發如潮的爭議。
中國油價比美國高確實是高在稅收上。成品油零售價中包括“裸價”和稅,我國成品油“裸價”一直比美國低,但加上稅費后,我國成品油零售價就高于美國。美國成品油稅收占油價的比重相當低,僅為百分之十二三。而我國成品油的稅費種類繁多,主要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等,有的從價計征,有的從量計征,加起來占油價的比重達到30%左右,遇到油價較低的時候,稅收所占比重更高。而且,這還不包括上游原油開采、進口、煉化環節的稅收。
事情很清楚:一方面石油巨頭要賺取巨額利潤,另一方面政府要獲取豐厚稅收,如此,中國的成品油焉能不貴。政府征稅天經地義,收歸國庫亦非虛言,問題是征多少合適,對成品油課以重稅是否得償所失。
成品油價是一種基礎性物價,影響著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生產資料,成品油的價格影響著農業和工業生產的成本。比如,油價上調,農民種田的投入就上升,農產品價格必然跟著上漲,不漲價農民就要吃虧,種田的積極性就會下降。作為運輸燃料,成品油的價格與交通運輸成本息息相關,油價一上漲,出租車價格、長途客運價格、民航燃油附加費就會跟著上調。成品油價格直接影響著物流成本,油價畸高,長途貨車不超載就要虧本,超載則容易出事。我們日常消費品價格中都包含著物流成本,油價上漲不僅助推物價、CPI上漲,增加人們的日常生活支出,而且會阻礙貨物流通和經濟交流,進而影響經濟發展。
這就是說,高稅收導致的高油價,讓全社會付出了多重代價,把這些代價加在一起,與政府獲取的稅收相比,孰多孰少,合不合算呢?真希望有關部門好好算一算其中的得與失,要算大賬,不能光盯著稅費收入這個小賬而欣欣然。
就廣大車主來說,購車時繳納了那么多稅費,用車時要忍受無處不在的公路橋梁收費,用油時還要為高額的成品油稅收埋單,其中的委曲一言難盡。中國的油價跟美國比也好,跟歐洲國家比也罷,可別忘了:人家的民眾收入多少,我們的民眾收入幾何;人家有多少公路是免費的,我們有多少公路是收費的。(易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