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關中地區規定每日只能有三分之一車輛外出公務。由于陜西關中地區連續空氣污染,陜西決定即日起啟動關中地區空氣質量紅色預警保障應急預案,對公車實施“限行”。
關中地區節能減排從自身做起,此舉值得表揚。減少了這三分之二的公車是否就能讓天空變藍暫且不論,至少表明了地方政府治理空氣污染的態度是積極的。
接下來公眾自然會擔心,少了三分之二的公車是不是政令不出政府大院了?現實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三分之一的車輪子照樣拉得動執政能力。就此而言,如果此舉“別有深意”的話,我可要大大夸贊一番了。既保護了環境,又節約了財政,更贏得了民心,以環保為名施行公車改革真可謂錦囊妙計!
老百姓中有這個心理的可能不在少數。這也可以看出公眾對地方政府公車改革的期待。公車改革實驗了20年,一直掛在一檔上。上方空踩油門,出臺多個紅頭文件,但下檔只耗油不前進,讓人徒喚奈何。甚至有地方還掛上了倒檔。例如不少城市在舉辦大型運動會期間嚴限公車出行,但散會之后一切如舊。再譬如某地出臺的緩解交通擁堵方案中有限制公車一款,但最終反復討論后,正式出臺的方案中卻把“2015年前不再增加公務用車指標”悄悄刪去,讓老百姓空歡喜一場。有政協委員事后抱怨,不希望公車改革一蹴而就,但起碼希望那些“股長屁股也冒煙”的情況不再發生。以此看,公車改革的確事關環境保護,如果股長屁股人人冒煙,其排放量能不可觀?
其實萬事開頭難。關中的空氣質量一時半會估計改善不到哪里去,何不將限車舉措就此推行下去。在PM2.5和公車之間,大部分理性的公務員肯定會選擇少用公車。畢竟公車只能爽一時,而環境卻影響子孫萬世。這個環境不僅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人文環境和法治環境。公車文明,讓天空更清潔,讓政務清廉,讓法治更清明,自然也讓權力更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