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漳縣境內212國道沿線建起2米高、用琉璃瓦裝飾的墻。村民稱這些墻是10月份開始修建的,是“扶貧項目”。他們稱這些墻最大作用是遮丑,讓過路的領導覺得好看。當地稱,修墻是進行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改善和美化人居環境(12月3日人民網)。
面對高2米、綿延5公里、以琉璃瓦裝飾的所謂“遮丑墻”,人們的第一感覺一定是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盡管當地官員以“集中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和美化人居環境”的說法回應質疑,但透過遮丑墻“只是靠路邊的有”的既成現實,以及官員對敏感疑問“不是很清楚”、“記不得了”的閃爍其詞,人們不難推測,他們應該對遮丑墻的性質心知肚明。
更令人關注的是,據漳縣官員透露,“這種工程相鄰的市和縣很多地方都在搞”。這些年,“形象工程”備受詬病,但緣何仍有地方官員樂此不疲?把“遮丑墻”當“扶貧項目”,其背后又折射出官員們怎樣的思維錯位?這些深層次的癥結尤需認真思考與務實矯正。
首先,筑墻遮丑是“扶貧項目”嗎?先算兩筆賬:據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977元,而漳縣農民的這個數字才2960元,僅為全國平均數的42%;據當地鄉長稱,遮丑墻工程預算“造價是每米還是每平方米500多元,記不得了”。就以500元/米計算,5公里長的遮丑墻就需耗資250萬元。再看看墻內不堪入目的殘垣斷壁、破舊民房,當地官員是不是該捫心自問:何為“民生”?啥叫“扶貧”?緣何放著農民危房不修,反而熱衷砌墻遮丑?
其次,建設新農村豈能要“面子”不要“里子”?據當地鄉長稱,這些墻是“學習甘肅省內其他地方建設新農村的先進經驗”。對此人們不解:中央對新農村建設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當地一不談經濟二不念民生,把村里的臟亂差用“一‘墻’以蔽之”就叫“新農村”了?至于“先改變整體面貌,整齊了,讓全體農戶都看到改變。所有的都要逐步改變,包括危舊房改造”的狡辯,更是本末倒置的無稽之談。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是一個有著輕重緩急之別的統一整體,“發展”與“民生”永遠是第一位的。
當地官員以“貧”為“丑”沒有錯,但知恥后勇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方為執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