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中秋國慶期間高速路小型車免費通行,后是分兩批包括140個4A級以上旅游景區門票下調,兩者可稱為“拐點事件”——前者意味著“撼山易,撼路橋費難”的改革堅冰終于被撬動,后者意味著屢遭詬病的旅游景區門票一路狂漲的勢頭有望峰回路轉。
公眾期待著它們能分別形成示范效應,帶動更多時段的收費公路的降價,帶動更多景區門票能止漲且降。若干年后,當更多收費公路在更多時段實行免費通行后,當更多景區紛紛下調門票后,人們會回憶起,事情是從2012年中秋國慶假期出現的轉折。
拐點事件的影響往往不限于一個地區或少數人群,而是波及諸多領域或地區,涉及諸多階層與人群。它或是影響千萬普通百姓生活的惠民舉措,或是撬動相關領域改革的標志性事件,或是預示某重大制度的悄然變革。
拐點事件,“色度”不一。
一類可謂亮色拐點,即被公眾叫好的、具有積極示范意義的事件,如節假日小型車免費及旅游景區門票下調,還有之前的農民種糧不再交農業稅,國家全面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等等。
再一類可謂帶有負面指向、社會傷疤性的灰色拐點,比如三聚氰胺事件重創中國奶業;“郭美美”事件使中國紅十字會乃至中國慈善事業的公信力慘遭嚴重打擊,等等。
還有一類拐點往往由負面事件引起,但或能催生出正能量,或能引起公眾對一種制度缺失的焦慮而加速相關改革進程。比如在不久前的西安,舉著“前方砸車,日系調頭”紙牌的小伙李昭身上所表現出的理智和良善,被媒體視為構成“對抗狂熱和丑陋的‘拐點’”。比如被網友稱為“表哥”的楊達才,因嚴重違紀剛剛被撤銷陜西省安監局黨組書記及局長職務,而公眾由此對官員財產信息公開的討論及加速改革的呼吁,依然持續發酵,公眾期待它成為阻力重重的官員財產信息公開制度的一針“催產劑”。
細細解讀拐點事件,其實就是在改革進程中大大小小的節點處停下來,梳理經驗,總結教訓,修正我們原來的路徑,調整再出發的步履。
亮色拐點事件多與惠民政策有關,大多標示改革開放多年成就的瓜熟蒂落。研判這些拐點事件之所以贏得公眾掌聲,會讓決策者更明了公眾的期盼,也給決策者更多“就得這么干”的動力。而灰色拐點事件的出現多緣于相關隱患長期積累、問題一直未被根治,巖漿終于從最脆弱的巖石縫隙中沖出。對此,除了舉一反三、未雨綢繆,別無它途。
不少拐點事件集中在利益交織、價值理念紛呈的領域,牽及公眾敏感神經,折射波譎云詭的現實,它提醒決策者,今后的改革之路注定荊棘叢生,過急流、渡險灘,得煉就更高超的本領。同時,那種繞著矛盾走的老路子可能會栽更大跟頭,猶豫、觀望只會招致更高昂的改革成本。
聰明的決策者應該學會從拐點事件中汲取足夠的警示價值。要讀得懂拐點透露出的民意信號,對發展大勢、主流民意做出精準預判,并順勢而為。比如,節假日高速路小型車免費,回應的是公眾對畸高的物流成本及出行成本的抱怨;部分旅游景區門票降價,回應的是公眾對旅游景區只認錢而棄公益性不顧的抱怨。它們一出臺即收獲掌聲,自在情理之中。而有人認為兩項舉措還不夠“解渴”,是公眾抱有更高期待的正常反應。
面對令決策者“灰頭土臉”的拐點事件,最好的辦法是敏銳洞察隱患,知恥后勇,大刀闊斧割除社會毒瘤。且善于引導灰色拐點事件朝正向轉變,激發潛在的社會正能量。而千萬不可“反面解讀”,比如,出了事就想方設法瞞和騙。
拐點事件同樣考驗著主流民意的清醒與理智。即使在改革形勢并不明朗或不很順利的情勢下,我們依然不可放棄我們的呼吁和努力,而應當以不懈的點滴積累推動改革的量變到質變。同時,堅守獨立理智的判斷,不被某種情緒化的潮流所裹挾。當那些堅守理性、勇于擔當的公民更多起來,我們的社會才能更趨近現代文明、和諧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