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
剛剛過去的這個大年夜,令人欣喜,一樣是看著春晚,聽著爆竹聲,但爆竹聲浪已不再席卷京城的夜空。第二天獲得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感受:北京城區平均PM2.5數值為140-160微克/立方米,數值遠低于去年除夕夜平均410微克/立方米的濃度。
這一變化,無疑是廣大市民創造的。不少人大幅減少了煙花爆竹購買量,有的僅是給孩子買點意思一下。更多的人則寧愿不放,或者買那種電子爆竹。人們內心的想法是共同的,為了少些灰霾,寧愿少些歡樂。
這一變化,彰顯出了可貴的公民自覺。這種自覺,不是通過強制性的禁令實現,而是通過內心的道德約束生成的。它表明,在這個城市生活的人們,知道空氣污染是事關每個人的事兒,大家愿意為清新空氣做出一份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首先期待別人去做。人們已經懂得,共同的城市生活環境,遠比個人趣味的達成更重要,為此寧愿犧牲一點私利而成全公共與公益。
其實,對于民俗領域,乃至公民道德習俗領域,法律本不該有太多的剛性,本應該給民眾留有余地,讓道德的約束在民眾內心起作用,而不是外在的剛性束縛。這個大年夜爆竹聲稀表明,這種道德約束是可行的,它遠比那種法律的剛性要來得婉約。而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公民自覺,能夠抵達很多法律所不及的領域和效果。
不能不說,當初法律一味地禁,雖然獲得了清靜的夜晚和清凈的空氣,但人們甚覺年味之失,文化之失,這也是一些城市由禁到放的曲折所在。北京這個大年夜雖然爆竹聲稀,但并沒絕,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除夕夜文化傳統的一種存在感主張。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大年,我們又怎么能一律禁絕這種內心需求呢?最新消息稱,除夕當天有68個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它并不表明法律禁絕的必要性,只能說明公民自覺意識需要培育。
今天,首都市民的實踐表明,公民自覺是解開法律與民俗、燃放與灰霾矛盾的鑰匙。它不是那種法律的一刀切的方式,卻以一種愈來愈純的公民自覺,彰顯人們對環境的呵護與珍視,這種自覺意識乃至公民意識、公民精神的樹立,對于我們這座城市這個社會的發展更為重要和寶貴,它甚至要比法律來得更有效,更能實現社會的善治。
在這個現代社會延續數千年的大年夜里,也許那種萬籟俱靜的寂靜,會讓這個社會失去更多的根脈。但偶有的爆竹聲聲,卻驕傲地宣示著中國人的這種文化傳統。而絕大多數人,通過內心的克制,只在耳中聽取這爆竹聲,享受這年味感。這種內心的克制,不正是我們這個社會最令人驕傲的事情么?(蘭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