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考問題,最近又冒了出來。上次還是上個月月初,元旦駕考新規實施的時候。未適應新規之前,各地駕考曾經哀鴻遍野,叫苦不迭:“多地駕考通過率低于4成”;“南昌:近期考駕照者無一通過”……新規上路,爭議難免。只要不是像上次那個類似“拍腦袋決策”,整得全國手足無措怨聲載道的“黃燈令”,那么在一段微調適應期后,應該都會走上正軌。數據為證:長沙駕考新規開考首日,最易過的科目一通過率也不到10%。一月適應后,觸底回升,科目一合格率已超77%,而闖紅燈則減少九成。(《三湘都市報》 2月3日)
從這就可見嚴格交規的好處了。只是,若僅是通過率的問題,那么認真學習,吃透新規精神,勤學苦練,考過也并不難。讓人頭疼的,還有價格問題。從上月起,在駕考通過率創新低時,各地駕校還紛紛大幅上調了學費,上海突破7000元,北京則普遍越5000元。這是當時引起爭議的另一個重要輿論爆點。
近年,各地駕校“憋著漲價”已不是一回兩回了。每次只要有什么關于駕校駕考的新規新政,學員可能還沒摸透情況,駕校則已在聽到一點風吹草動后,就要借機提價。聞風而漲,串通合謀,這是一些“突擊漲價”給人的最大印象。
漲價是否合理,顯然不能只聽駕校自說自話。新規只是在簡化訓練項目同時,對交規理論、實際操作、文明駕駛習慣提出新要求,這和培訓費、考試費、工本費、體檢費、交通費等毫無關聯,駕校學費暴漲本就說不過去。退一萬步,就算新規產生所謂新的工本費或場地改裝費用,那么漲價額度是否合理,也需要公開的成本查詢和監督。
只以新規導致學時增加,成本上升這么籠統的理由漲價,無論如何,顯得蒼白。何況,若是在一個公開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成本上升導致的價格調整,會通過市場的自動調節,最后達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合理價位。而目前的駕考培訓則是一個帶有壟斷和封閉性質的“偽市場”環境。
之前,上海一些駕校曾接到嚴控本地和外地戶籍學員比例的“限外令”后,就擅自對非滬籍學員漲價。這類貌似市場行為,其實都是“政策市”。日前又有南京市民因自考駕照被拒而狀告車管所,上海則稱正研究是否開放“自考”。(《福建日報》2月4日)
這些都是“駕考合一”語境下的新聞。雖然無明確法律規定,但是絕大部分省市都是施行的“駕考合一”。不參加被嚴苛控制準入的各地駕校,你就拿不到駕駛證。雖然幾年前深圳就有居民狀告車管所,雖勝訴成為“自考第一人”,但也贏得慘烈。且無標本意義——車管所不提供車輛,要參加考試,只能自己出錢改裝車輛。
現在除了少數省份,有駕照的補考等可以自考外,其余仍然必須報名參加駕校。在這種毫無選擇的情勢下,學員和駕校,地位不可能平等,基本沒有議價權,也沒有多大的自主選擇空間。在政府模糊定價的情況下,則為各駕校自主漲價,留下余地。
對自考駕照,輿論尚未有共識。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支持自考,也不是支持降低考試要求,而是支持學員應有選擇學車途徑的權利。而對于新交規要求的,即便是自考,也必須嚴苛執行。只有駕考市場更為開放,學車途徑更為多元,駕駛培訓和駕考市場才能更趨于健康和正常。(李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