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恒壽堂、乳加力等多家嬰幼兒補鈣產品被曝暗自添加了“乳礦物鹽”,而作為新資源食品,衛生部規定其使用范圍不包括嬰幼兒,此消息讓不少年輕家長心焦,因為就在兩個多月前,某知名乳業一款針對1歲至3歲嬰幼兒的奶酪產品也曾未經允許添加了乳礦物鹽,并將其作為營養賣點向消費者進行宣傳。
沒有遵守國家規定,在產品中故意添加不允許添加的物質,顯然是一些生產、銷售企業缺乏道德與誠信所致。然而隨著事件的發酵,筆者卻嗅出些許非理性的味道,有些媒體開始質疑乳礦物鹽的安全性,認定衛生部既然規定不能將其添加進嬰幼兒食品,那么這種物質就“一點都不能給嬰幼兒吃”,甚至更進一步將乳礦物鹽解讀為一種“毒品”,直接引發了家長的恐慌。
僅憑不符合相關規定就斷定一種物質是否有毒,在筆者看來,有些武斷。就乳礦物鹽而言,出臺相關規定的衛生部其實是將其歸入了“新資源食品”,我國對于新資源食品有著明確界定,即在我國新研制、新發現、新引進的無食用習慣的食品,而且是符合食品基本要求,對人體“無毒無害”的。那么試問,作為新資源食品的乳礦物鹽究竟“毒”從何來?
許多專家在采訪中也表示,乳礦物鹽是食品級的鈣源,其安全性應該大于國家批準用于藥品和營養強化劑的各類化合鈣,如碳酸鈣、葡萄糖酸鈣、檸檬酸鈣等,這些鈣都可以參照國家規定的標準適量用于嬰幼兒食品,反觀乳礦物鹽卻被擋在門外,這點令人費解。對此,權威部門的解釋是,由于乳礦物鹽是新資源食品,對于嬰幼兒是否會造成不良影響尚缺乏成熟的風險評估,因此才暫時規定不用以保安全。相比之下,乳礦物鹽有毒顯然是對規定制定初衷的主觀臆斷和誤讀。
至此,乳礦物鹽似乎可以“沉冤昭雪”,然而“有毒論”卻至今未破。這固然有食品安全問題頻發背景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環境整體信心不足的緣故,對于一些沒有充分依據的負面結論,不少消費者抱著“寧可信其有”、“寧可信其毒”的態度,因此有些結論雖然經不起推敲,卻始終保持“人氣”。但更值得深究的原因,在于消費者最需要真相的時候,權威聲音的“失語”。
無法否認,隨著現代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許多諸如新資源食品的事物層出不窮,不少已經遠遠超出消費者固有的常識儲備和認知范圍,這正是為何許多并未構成問題的食品安全事件卻能“興風作浪”的癥結所在,如果監管力量能夠及時甚至提前介入,那么就不會發生家長對乳礦物鹽的集體恐懼。
深究權威聲音的失語,也與相關職能部門和科研機構能否與時俱進密切相關。筆者查閱衛生部批準的新資源食品名錄發現,除極少數強制規定了不適宜人群等之外,其他幾乎都添加了“使用范圍不包括嬰幼兒食品”這一小尾巴。一位曾參與新資源食品申報的內部人士表示,申報時實際上已經做過嚴謹的毒理試驗,但按照“慣例”會加這一尾巴。這也應引發思考:能否適用于嬰幼兒群體,是不是應經過更加詳細的風險檢測和評估,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想必如果曾對一些新領域的食品安全問題盡早進行干預,這樣在政策制定時的“一刀切”舉動就會少發生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