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習慣了旅游的國人,在公共場合的表現遠不如在私人環境的表現。
黃金周過半,據新京報報道,在北京著名餐飲街簋街及什剎海景區、香山公園等地,每日垃圾處理量較平日翻倍增長。環衛工感嘆:游客別隨地扔垃圾,我們就能省很多力氣。幾乎每一個節假日,有關游客亂扔垃圾的報道都會讓人嘆息低回。隨處可見的,是“隨手扔”的拋物線;隨時感知的,是“積習”揮之不去。那么,到底該如何破解這一問題?
這些年來,習慣了旅游的國人,似乎還沒有適應公共生活的法則,很多人在公共場合的表現遠不如在私人環境的表現。事實上,這也是“在路上”的國人屢屢遭到道德惡評的原因所在。也因此,提高國民素質、呼吁文明出游,不僅不過時,且還遠遠不夠。
不過,公共環境的治理,不僅需要私德,同時也需要必要的治理手段。
其一,“隨手扔”的落點是景區任何一處地方,而從游客的角度出發,如果游客能夠很方便地找到可以承載垃圾的容器,是不是就意味著“隨手扔”的幾率會大大減少?可見,黃金周景區垃圾翻倍的背后,也折射出管理方的應對遲緩乃至低效。
其二,簋街上游客爆棚,晝夜歡飲,這一事實由來已久。為什么直到現在還會出現服務員直接將餐廚垃圾潑大街的現象?餐飲服務行業的垃圾處理本來就是一件大事,預先不做垃圾分類、回收乃至界定權責之類的功課,事到臨頭,只靠幾個外地進京的環衛工體力清運,當然不可能管得好堆山的垃圾。
億萬民眾傾巢出游,無論如何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如何制訂出有針對性的預案、措施,進而逐步形成制度化的治理,值得有關部門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