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每日電訊》9月23日報道,由于光明乳業在“小小光明寶寶奶酪”中違規添加含有乳礦物鹽的食品添加劑,且未按規定向質監部門報告,9月20日,上海市質監部門表示,已責令企業停止該產品的生產,將在進一步調查核實的基礎上,對企業的違法行為進行查處。同日,光明乳業發布聲明,完全接受政府監管機構的處理決定,并對廣大消費者和社會各界致以深深歉意,表示會深刻吸取教訓,迅速徹底整改。
從安徽省潁上縣“問題學生奶”到“優倍”牛奶滲入堿水事件,從奶油和芝士片被檢出菌落總數超標到瓶裝鮮奶酸敗事件,再到最近“小小光明寶寶奶酪”被曝違規添加乳礦物鹽——光明乳業在三個多月內,五次曝出乳品安全問題,前一次的道歉言猶在耳,后一次的道歉又接踵而至。公眾不禁要問:是什么原因讓其一而再、再而三地出事?又是什么原因讓抽查失去效力?光明乳業明知不應為而為之,是單個企業的行為還是行業慣例?在三聚氰胺事件以后,整個乳品業的問題還有多少?
食品安全不安全、健康不健康,標準是杠桿。光明乳業被揭發的問題,是在我國調整乳品安全質量標準、企業想達標并不太難的情況下發生的。監管部門上半年抽查光明乳業2600多次,沒有發現問題,公眾揭發后再查,問題就出現了,顯然監管部門沒有把好關。一些企業對食品安全標準“想遵守就遵守,不想遵守就不遵守”,監管總是慢半拍,公眾又缺乏有效的監督手段,如此背景下,實現食品安全“零風險”,公眾的焦慮有增無減。
資料顯示,一些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事件比我們少,一是經濟上處罰力度大,一旦出現問題,企業聲譽掃地不說,很可能還要被罰得破產倒閉。二是消費者集體訴訟有效約束了企業的不誠信行為。對此,我們確有借鑒效仿的必要。雖然我國一些行業尚處于成長階段,采取“一棒子打死”的做法并不現實,但通過小步慢走的方式,強制其逐步過渡則是必須的。對企業的違規行為不可以遷就。對不守規矩的企業總是“心太軟”,就有溺愛、縱容之嫌。
“食品安全永遠是懸在頭頂上的一把劍”,有人以此形容產品質量安全對乳品行業的重要性;“誠信是立身和發展的基石”,有人以此告誡乳品企業要謹言慎行。為盡可能靠近食品安全的“零風險”,公眾和監管部門就應該對此類事件保持“零容忍”。已有的制度應該堅決執行,不足的方面盡快進行完善,監管的標準有必要提高,監管的方式有必要改進。公眾的合理賠償要求,在程序和實體上有必要調整。只有制度規則形成強有力的約束氣場,只有公眾的監督對企業形成強大壓力,只有監管從被動變為主動,讓企業沒有漏洞可鉆,食品企業的不誠信行為才會有所收斂。
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企業要生存發展、要做大做強,修煉內功不只是如何控制成本,打造百年老店也不是口頭功夫,實實在在為消費者著想,切切實實提升產品品質,才是正道。如果企業不走正道,監管者應強迫其走正道。對于一些不尊重消費者的企業,監管者也沒必要“保其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