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了19歲的“清華學子”孫斌為亡父工傷賠償討說法的經歷后,獲得社會廣泛同情,卻也讓他深陷不安之中。在多夜無眠之后,孫斌向媒體坦白:是自己偽造清華學子的身份,并手寫了一份《懺悔書》,希望以此向被他欺騙的人道歉。(7月28日《現代快報》)
孫斌事件雖只是個案,卻極具標本價值,它從一個側面凸顯出當下弱勢群體維權之難。試問:倘若孫斌父親供職的“南京涂邦寶”公司能有一絲“道德的血液”,而非矢口否認與孫父的用工關系;假使江寧區勞動部門能夠積極介入、主動調查,而非簡單地以“如果沒有證據材料,無法證明雙方存在勞動關系,他們不好受理”為由推卸責任,19歲的孫斌會甘愿承受“夜夜失眠”的良心代價和輿論風險傍“清華”嗎?那些與孫斌遭遇相似,但因誠實或膽小而沒有邁出這一步的人,他們的維權之路又該有多么坎坷崎嶇呢?
從復旦博士孟建偉上網控訴“黑保安”毒打致乃父身亡,再到孫斌假冒“理科狀元”為亡父工傷賠償討說法……層出不窮的類似事件雖然情節有真有假,但當事人的無奈、對于正常申訴維權渠道閉塞的控訴卻是共同的。“不是每個家庭都有清華博士生”,弱勢群體維權何時不再這么難呢?(王垚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