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日前發布了《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為規范》。中國醫師協會副秘書長謝啟麟透露,目前已在某些醫療“小行業”推行以行業規范為基礎的醫生“黑名單制”,以實現對醫生道德的行業自律。
所謂的醫生“黑名單制”,是由中國醫師協會下屬分會的專家委員會組建的類似“道德建設委員會”,對醫生的從業行為進行評估,醫德確有問題的醫生會被列入“黑名單”,建議其他醫療機構不再聘用此人。
“醫生黑名單”的建立和付諸實施,無疑是在“實現對醫生道德的行業自律”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內部人”監督,其實有著天然的優勢——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從事同一行當的人,最清楚正當的操作,也對不正當的“貓膩”最了然。具體到醫療行業的不道德行為而言,醫生無疑是最清楚的,由醫師協會做出的警示和處罰,也是很有威懾力的。
在這一點上,美國的醫師協會有著很好的示范意義。
美國非常重視對醫生的道德約束,凡違背道德規范的醫生,將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甚至相當殘酷。比如,按照全美醫師協會的規定,凡是有收受紅包劣跡的醫生,將毫無商量地被打入黑名單,不被美國境內任何醫療機構聘用。享有高薪的醫生職業同時被認為是一種高尚的職業,因此幾乎所有的醫院和醫生都將收受紅包視為恥辱,常常會主動揭發。要在美國當醫生,需在接受理工科大學本科教育,再經過醫學專業培訓和實習期,并通過嚴格的考試,從上大學開始到能夠獨立行醫,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而一旦取得合法的行醫執照,年薪一般為美國中等以上水平(大約在14萬-20萬美元以上),技術高的醫生年薪可高達80萬-100萬美元。如果被禁止行醫,則意味著失去基本的生存技能,即便改行,也為時已晚。
然而,若說中國醫師協會的“黑名單”是一劑猛藥,可以徹底治愈醫療行業存在的道德滑坡問題,恐不現實。作為行業協會的中國醫師協會,沒有行政管理權和“執法權”,不能吊銷問題醫生的執照,只能建議而不是強制其他醫療機構不再聘用此人。如此這般,大刀裝了個豆腐刃,這份“黑名單”的震懾力和效果,就難免打上折扣。
或許,我們可以把行業自律的刀鋒磨得更鋒利些——比如“黑名單”對社會公開,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被核實的“黑名單”,行使吊銷執業資格的處罰,聯動之下,刀刀見“血”,行業自律的效果才能真正顯現。(梁劍芳 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