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名51歲的出租車司機張國賢,兩年來一直在車內放置這樣的承諾牌:75歲以上老人乘坐本車免費,有人陪同,車費減半,癌癥病人全免。眾多乘客得到愛心支持,“敬老的哥”走紅江城。(《楚天都市報》4月23日)
這是個讓人眼前一亮的小人物,以他自己的感悟與行動,主動弘揚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為老人分憂,為社會解難,著實難能可貴。像許多小人物一樣,他們不是天生的偉大,但內心存有向善的溫暖力量,一個契機便能催生綻放出耀眼的道德光芒。如伸手接住墜樓女童的吳菊萍,車流中抱起小悅悅的拾荒阿婆。
不必說小人物帶來大感動,不必說小人物撫慰了道德焦慮,也不必將小人物發自內心的行動上升到公民精神之類,因為他們所做的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沒有任何功利或世俗的因子,也不知道什么叫公民,這種樸素純粹的情懷讓任何試圖拔高的主題都顯得多余,而且令人掃興。
“本來就不圖名,也沒統計過具體有多少打車費”“想著自己也在一天天變老”,這就是“敬老的哥”的動因,老吾以及人之老的大道理對他來說只是本能的同理心,惟一聽上去有風格的話,就是“崗位雖小,也是城市的一扇窗口”。這話對他來說再自然不過,作為出租車司機,行業的“窗口”教育沒少受,這觀念也就根深蒂固。一個老老實實的開車人,老老實實記著“上面”對“窗口”形象的教育,并在工作中老老實實遵照執行,這種職業精神本身就值得稱道。
這種“窗口”意識其實也是當下所欠缺的,不僅是出租車行業還有其他行業,能記得“窗口”之責的并不多。拿近期的兩個熱點事件來說,“問題膠囊”的涉事者,90后女副局長的違規任用者,又何曾想過自身的所作所為代表著“窗口”形象。可以說,近年來相關部門在食品安全與醫藥領域治理上的努力,一下子就被“問題膠囊”耗去不少。同樣,面對之前多起年輕干部的提拔任用,相關地方及部門都做過信誓旦旦的釋疑解惑,不幸被這次90后女副局長違規任用的坐實而顯得尷尬。與“窗口”形象相對的是破窗效應,一個窗戶破了如果沒人修補,其他窗戶也會被人打破。這也是每一個問題暴露后,公眾要求強烈查處的原因,不是跟誰過不去,也不僅是出于制度的剛性,而是擔心在破窗效應下,更多的企業或官員底線失守,跟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形成全行業的潰敗。
我們常呼吁對將來要有信心,希望一切都能好起來,這信心當來源于正面的“窗口”形象,而不是相反的破窗效應。每一個感動人物的出現,常讓網友感慨,“又開始相信這個世界了”,即是如此。對政府部門也好,行業也好,需要的是像“敬老的哥”這樣,多些積極向上的“窗口”形象,而不是對違規放任的破窗效應,惟如此,這個社會才會好起來,才會少一些讓人鬧心的乖張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