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批市級統籌的公租房申請已經告一段落,目前進入對申請人的審核階段。據記者此前掌握的數據,首批5100套公租房出租率不足四成。相比申城經適房的“熱鬧”,公租房似乎有些“供過于求”(《上海商報》3月26日)。
顯然,應該不難看出,上海首批公租房遭遇的冷落,雖在表面上看似乎是“租金顯貴”的原因,然筆者認為,其中關鍵或許還是相關部門對公租房需求缺乏準確把握,才是導致這次首批公租房公共保障服務不到位的直接原因。
首先就公租房的社會定位講,眾所周知,公租房作為與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動遷房居住保障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其與市場性出租房最大的不同就是其社會保障性。換句話也就是說,公租房的出租人——也就是相關的管理部門,不是市場商人,其所追求的目標也不是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恰恰應當是為相關社會群體提供住房保障服務,并進而以此來為相關社會群體謀取福利為目標的的管理部門。就此具體就以這次上海首批公租房出租率不足四成的結果來說,顯然,如果說相關的公租房管理部門在此之前沒有做過相關的市場可行調查與評估,想無疑肯定不會是事實,而且也難以讓人相信。可現在出租率不足四成的事實已經放在了社會面前,可背后的問題到底又是什么呢?對此在筆者看來,也許其中原因有不少,可最重要的原因可能還是相關部門沒能想公租房保障對象群體所想,也沒能擺正公租房保障與市場利益之間的關系,以致才會使如今的公租房面臨出租率不足四成的尷尬局面。否則,除此而外就很難再讓人相信會有其他的原因。
還有就公租房保障群體需求講,同樣眾所周知的是,公租房針對的是缺乏住房、但有中等收入的外來特定人才群體,且為了吸引、留住人才,這樣的住房供應還必須具有相當的社會保障性質。可現在與在市場租房相比,因顯貴的租金加上地段偏遠出行成本而遭到冷遇說明,公租房并沒有能顯示出其所必須要有的社會保障性優勢。相反,不足四成的公租房出租率事實卻證明,現有顯貴租金已經讓相關的人才群體遠離了公租房。這不能不說是社會住房保障服務所本不應有、也本不應面臨的一種社會性尷尬。而形成原因,或許最關鍵的還是相關管理部門沒能站在相關社會群體立場上,并為其想之所想、急之所急。否則,如今這公租房所遭遇的尷尬理應不會出現。
所以,面對上海首批公租房出租率不足四成的局面,筆者在此真想對相關管理部門說的是,一是,要突出公租房社會保障性質,二是,還要貼近相關社會群體真實需求,想只有、也只能如此,也許才是擺脫當前公租房“叫好不叫座”尷尬的最好辦法。就此順便再說一句,其實這不僅只是對上海公租房所說,想對國內其他城市的公租房管理也應該有著相當的啟示含意。(周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