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稱市民從超市買回雞蛋后,打開發現蛋清通紅,成了血雞蛋。于是市民通過記者聯系了血雞蛋的廠家,廠家工作人員表示如果只有這一兩個雞蛋是血雞蛋,那只是特殊情況,血雞蛋是因為母雞生理期來例假。(據3月6日 人民網)
“母雞來例假了”,如此荒謬的解釋從廠家工作人員嘴里脫口而出,確實好好地將消費者們娛樂了一把。在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無良商家“積極”為百姓普及各類化學常識的今天,出現幾個血雞蛋對于早已身經百煉的民眾來說已是見怪不怪,坊間笑談此事一方面是因為商家的無厘頭解釋令人語塞,但更核心的是民眾沉積已久的對于食品安全的訴求長期無法滿足的宣泄。
專家表示母雞根本就不會來例假,出現血色雞蛋清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母雞因大腸桿菌感染而引起輸卵管重度發炎,二是在飼養過程中添加了問題飼料。那么試問輸卵管嚴重發炎的母雞所下的蛋是如何通過層層“安檢”流通進市場的?飼養過程中添加問題飼料的現象又為什么不能得到監管部門的查處?消費者無從得知的同時,民意也就發酵成了“上哪給母雞準備衛生巾”等此類的黑色幽默。
另外,制度和法律上的長期缺失也無形地助長這些商家們的膽量。在美國有全程監管制度,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監管,他們的食品安全檢驗署要求其監管人員對畜類和禽類加工廠加工的全過程進行監督;在歐盟及各主要成員國的食品鏈中,食品生產加工者、飼料生產者和農民對食品安全承但基本責任。試想在我國各項食品安全制度、法規能夠盡快完善,不法商家何來的勇氣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當然,所有的問題在這里也只是老生常談罷了。筆者認為目前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更希望看到的是商家在處理類似事件時的積極態度,而不是不顧消費者的智商,隨便找出一個借口來敷衍。如果不是商家的解釋如此“幽默”,大家對于血雞蛋的熱度,大概將不會如現在般樂此不疲吧。(范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