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鄉建設部5日公布22個省市區上半年保障房建設數據。其中,保障房建設任務量在40萬套以上的有陜西、重慶、黑龍江,開工率分別為101.1%、65%和48%。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提供的數據,截至6月底,全國保障房建設開工率為56.6%。
盡管面臨著資金壓力、開發商主觀意愿上的拖沓,不過相較第一季度數據上的尷尬,隨著中央對于各地保障房建設的監管力度加深,這項惠民政策終于開始落實。今年國家下達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任務是1000萬套,要求各地今年10月底前全部開工。從數據來看,56.6%這個平均開工率還是令人滿意的,年底前確保完成400萬套也希望很大。然而保障房所需要的并不僅僅是一個進度,質量安全也牽動著民眾的敏感神經。畢竟工程質量問題,輕則財產受損,重則危及生命,都是開不得一點玩笑的。
最近有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新聞:安徽蒙城縣和諧家園小區的業主許先生,委托安徽省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檢測二站對小區樓板進行檢測,檢測報告顯示樓板厚度相比設計厚度少了30%,其中一戶的天花板一鏟就是個大洞。承建商蒙城縣第四建筑公司負責人爽快地承認:是工人忘記加水泥了。這樣比較極端的例子,其實凸現了圍繞在保障房問題上的一種現象:由于利潤很薄,成本換利潤是不少參與保障房開發的房企的普遍做法,且一些房企還敢于大言不慚“一分價錢一分貨”。如果在整個施工過程中都有有效監督并出公告,恐怕開發商也未必敢如此輕忽。
名為保障房,如果因為質量隱患而不能保障居住者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那么造得再多、再快也沒有現實意義。房子造起來是給人住的,不是給統計學家看的,給人住的前提是安全保障,沒有工程監理的敲章,是不是“惠民”也要打個問號。最近的食品安全問題突出,沒有保質期的東西大家自然不敢吃;同樣道理,沒有工程監理即時表態的工程開工率大家也都心里沒譜。所以下次公布數據,請帶出第三方監理的聲音,多方責任明確,那樣才是有效的信息發布。畢竟,沒有健康保證的房屋,充其量只能被看作是一堆積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