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葉引發(fā)的水患
時間:2011-07-07 13:33 來源:人民日報
前不久,天降暴雨,水漫京城,交通大癱瘓。鄰居下班后,花了6個小時才回到家,他疑惑:“氣象部門提前一天預警了,政府應急預案也提早公布了,城市管網(wǎng)也已整改了,怎么還是逢雨必淹,淹得還這么厲害?”
鄰居的疑惑相當有代表性。經(jīng)歷了一年又一年的雨季內(nèi)澇,像北京豐益橋、公益西橋、蓮花橋……這些逢雨必淹的積水點,不用政府公布,北京市民都能倒背如流。而且當日北京的降水強度雖超過57毫米/小時,但并非歷史上沒有經(jīng)歷過。根據(jù)氣象記錄,2004年7月10日、2007年8月1日、2010年8月21日……北京城區(qū)的降雨強度都高于80毫米/小時。
既有預警、備案,也有多年的內(nèi)澇教訓,為何還會重蹈覆轍?從防汛辦工作人員對市領導的回答中可見一斑。“每年第一場雨都容易堵,因為可能有一些樹葉之類的,會堵住下水道。”降雨結(jié)束后,涼水河、通惠河、清河出現(xiàn)大量的樹葉、垃圾,也證實了這種說法。
天氣是已經(jīng)預報的,垃圾樹葉堵塞管道也已預見到,只是沒有人提前到場處理,也沒有人監(jiān)督處理結(jié)果罷了。
細節(jié)決定成敗。不可否認,北京逢雨必淹,確與城市排水管線規(guī)劃不合理、設計標準低等歷史遺留問題有關,但排水管線被占用、封堵等日常問題的管理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換言之,在雨季防洪排澇中,可怕的不是號稱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強降雨,而是管理者對類似垃圾樹葉這種“致命”細節(jié)的熟視無睹!
管理者忽視細節(jié),無外乎兩種可能。一是怕麻煩,偷懶所致。認為年年下雨年年澇,即便今年清理了樹葉垃圾,恐怕也難免城市積水,索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殊不知,雨前省了小麻煩,雨后惹了大麻煩。二是盲目自信,覺得樹葉垃圾難掀風波,卻忘了“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無論出于何種原因,這種管理行為的背后都是對百姓疾苦的冷漠和對城市痼疾的麻木。
沿襲這種陳舊管理理念與粗放管理模式,造成的經(jīng)濟社會損失,以及政府公信力的降低都是難以估量的。
許多看似復雜的城市管理問題,如果注重精細管理完全能得以破解。我國1/3的城市遭遇垃圾圍城,反觀日本東京,由于實行精細化垃圾管理,僅在1989年至2004年間就少產(chǎn)生垃圾700多萬噸,直接節(jié)省處理費用76億美金;我國大中型城市交通擁堵與日俱增,反觀新加坡,由于實行精細化交通管理,即便是早高峰時段,主干路上的車速也能達到每小時近30公里。
其實,精細管理的過程雖然耗時、操心、費力,但往往能將包袱變成財富,可謂一舉多得。作為缺水型城市,北京已連續(xù)12年干旱并在這個夏天遭遇日供水極限,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標準1/10。如果城市管理者精細規(guī)劃,將暴雨收集并循環(huán)利用,不僅能減輕排水壓力,還能增強供水能力。
所幸的是,這個雨季才剛剛來臨,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愿下一個雨天,不會再有“樹葉引發(fā)的水患”。(陸婭楠)
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