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角錢1斤的芹菜,2分錢1斤的大白菜……最近,部分蔬菜價格暴跌,引發人們對菜農和菜價的熱切關注。從最高10多元1斤的高價時代,到目前幾分錢1斤都無人要的低價行情,不過短短幾個月。田頭價賤無人問,批發行情持續跌,市區零售價卻居高不下,“菜籃子”到底怎么啦?(4月26日《人民日報》)
這種“種菜難賺錢,買菜不便宜”的不合理現象需要打破。很明顯,蔬菜流通環節過多、層層加重流通成本,是怪圈出現的原因。據了解,在當前不合理流通體制下,甚至出現了甲地的菜不能在當地賣,要到乙地賣的現象,如此轉一圈焉能不貴?因此,根治怪圈最好的辦法改革流通體制,減少中間環節。讓蔬菜直接從田間地頭到達超市和菜市場,就是很好的形式。在這個過程中,農民與超市、菜市場直接對話,農民有了訂價權,流通成本也大為降低,農民和市民都能夠受益。然而當前的現實是,我國農產品經超市銷售的只有15%左右,絕大部分要經過層層中間環節。因此要破解蔬菜銷售怪圈,在改革流通體制的同時,還要從當前蔬菜流通現實用力。
我們考察4月22日從江蘇沛縣銷往北京的一宗卷心菜的流通過程:沛縣菜農賣給一級批發商的價格是0.1元一斤,一級批發商經過長途運輸,在北京賣給二級批發商的價格是0.26至0.28元一斤,二級批發商賣給零售商的價格是0.35元一斤,零售商賣給市民的價格則高達1.5元一斤。
這宗卷心菜加價最高的環節在零售商,在這里漲價高達十五倍,這符合人們“最后一公里”加價最高的觀察。在此不排除零售商為賺取高額利潤,有故意抬高價格的做法,對此一經查實要嚴厲打擊。然而據零售商們反映,他們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因為他們在菜市場要繳納各種高額費用——據調查至少有5種,如攤位費、進場費和招標費等等,如果不大幅提高價格,他們將很難生存。商務部在上海的調查印證了這一點,在上海菜市場賣菜的一對夫婦,每月賺的錢只相當于城市普通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原因之一就是各種費用太高。看來,在菜市場這個環節降低菜價,首先要將各種收費降下來。這需要逐步改變我國菜市場大多數由社會資金建設和經營的狀況,改由政府投資,實行公益性經營;或者在民營的情況下,政府對菜市場進行補貼,以此降低和減免零售商的繳費。
據京華時報報道,北京的菜市場從4月25日起至5月15日止,對三種蔬菜免收進場費,由此可降低25%的流通成本。這是向民讓利之舉,但也只是為解決當前蔬菜滯銷的應急之舉,要永久破除銷售怪圈,需要永久向民讓利。
在蔬菜流通過程中,加價比較高的還有一級批發商環節。這個運輸環節的費用主要來自汽車燃油和長途運輸。近年來交通部門對鮮活農產品實行“綠色通道”政策,減輕了運輸成本,為平抑菜價做出一定貢獻,但這項政策在一些地區沒有得到完全貫徹,需要加大實施力度。當前高漲的油價也直接加重了運輸成本,燃油企業作為大型國有企業,對民生建設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應當對農產品運輸實行優惠政策,在油價上適當讓利。相信通過各種向民讓利措施的實施,并配以流通體制改革,當前的蔬菜銷售怪圈將會逐漸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