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央行日前與歐洲央行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開啟了歐洲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大門,但能否實實在在用足協議規模還存在不確定性。接下來,我國應做好相關工作,努力破除制約歐元區國家人民幣使用水平的障礙性因素——
日前,中國央行與歐洲央行簽署總額35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此舉標志著人民幣得到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認可,擴大了人民幣行使國際儲備貨幣功能的范圍,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大步。
2009年以來,盡管中國已與17個國家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但歐央行一直持審慎觀望態度,一則害怕人民幣國際化使身處險境的歐元喪失更多市場;二則擔心歐洲市場的人民幣實際需求不高,制定一套復雜的貨幣互換機制吃力不討好,缺乏經濟效益。然而,國際經濟格局及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打消了歐央行顧慮,使其意識到了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增長前景光明,與歐盟的經貿合作進入到股權、技術、專利、營銷網絡等更寬廣的領域。2012年,歐盟對華投資設立新企業超過千家,實際投資額達到44億歐元,遠高于美國的對華投資,企業對人民幣資金需求大幅度上升。而中國并購歐盟企業超過200家,對歐洲的直接投資增幅超過50%。其次,由于歐債危機及美國遲遲不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傳統的結算貨幣——歐元和美元疲軟且波動劇烈。為規避匯率風險,中國進出口企業有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強烈動機。第三,堅挺的人民幣也受到歐洲出口商及對華投資企業的追捧。今年上半年,盧森堡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德國黑森州等地政府專門舉辦研討會,探討企業和金融機構開展離岸人民幣業務的路徑。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簽署中歐貨幣互換協議后,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結算、借貸業務可從歐央行獲得廉價和充足的人民幣供給,避免此前去香港買賣借貸人民幣的諸多不便,但相對2012年中歐貿易總額3343億歐元,此次貨幣互換協議金額只占貿易額的13%。該比例明顯偏低,表明歐央行對歐洲實體經濟部門使用人民幣的潛在可能性并不樂觀,沒有給予特別的肯定。因此,此次貨幣互換僅創造了企業使用人民幣的充分條件,開啟了歐洲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大門,能否實實在在用足3500億元人民幣的協議規模還存在不確定性。
制約歐元區國家人民幣使用水平的因素,包括市場對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缺乏信心;企業在進出口和投資中不選擇人民幣結算;人民幣交易費用過高,等等,致使人民幣與其他國際貨幣相比市場競爭力不足。
要切實發揮中歐貨幣互換協議的積極作用,擴大人民幣、歐元計價結算規模,使雙邊貿易和投資免受使用第三方貨幣造成的人為匯率風險損害,接下來應重點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
第一,強大的經濟實力是貨幣國際化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因此,必須保持中國經濟穩定增長態勢,通過政府簡政放權、要素配置市場化、上海自貿試驗區設立等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和效率,用制度紅利取代人口紅利。第二,未來一段時間,應科學制定匯率政策,進一步完善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適度堅挺,維護市場對人民幣作為硬通貨的信心,激發企業在貿易和投資計價結算中選擇人民幣的動機,有利于擴大進出口貿易和直接投資中人民幣結算的份額。第三,充分發揮歐元區當地金融機構網點多、客戶資源豐富、產品創新能力強的優勢,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加強中資金融機構與當地金融機構的合作,打通人民幣國內外市場流通的渠道,提高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金融服務能力。第四,大力發展人民幣衍生品市場,建立人民幣交易的風險分散機制,這將有效降低人民幣匯率、利率風險,進而達到降低目前過高的人民幣交易費用的目的。特別是應加大跨境人民幣清算支付系統的基礎設施投入,提高人民幣使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增加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的吸引力。(涂永紅 吳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