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
19世紀,礦工工作時常會帶一只小鳥在身邊,用以確認礦井內的空氣是否安全。如今的歐洲,已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礦井”里的金絲雀,來檢驗世界經濟的空氣安全。
歐元的現狀呈現了國際金融市場的緊張局勢。圍繞歐元的產生,有兩個錯誤的觀點。
一是認為貨幣聯盟基于政治目的,它的存在可以防止法德戰爭再次爆發。這種觀點有失偏頗。美加、美墨也曾有沖突,但現在他們的和平相處并不是通過貨幣聯盟取得的。
二是認為創建歐元目的在于占有南歐國家的巨大市場。這種觀點的荒謬在于,一個國家如果以把鄰國推入破產深淵為目標,這對其自身建設、繁榮發展并無益處。
歐洲貨幣秩序的演化是世界應對通貨失衡的結果,這種觀點得到了廣泛認可。事實上,在世界仍依賴美元為主要儲備貨幣的大背景下,這種探索仍在繼續。
上世紀末,在時任歐共體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的主持下,歐洲央行委員會為貨幣聯盟的出臺制定計劃,其間兩個潛在問題成為焦點。
第一,歐洲央行委員會限定了貨幣聯盟成員的財政紀律,明確討論了規范資本市場貸款行為議題,并制定一系列相關規則。但之后的事實證明,其作用并不明顯。
第二,在計劃的原始版本中,歐洲央行還享有全面監管權力,但遭到德國聯邦銀行和現有監管機構的強力反對。
盡管存在質疑與反對,歐元依然向著更加穩健的方向發展。現在的問題是,限制財政自主權和加強銀行監管將影響歐洲政治進程,因為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對國家主權和民主選擇的約束。
財政預算是政治沖突的核心。歐盟不同于其他國家政府,從“歐洲生產”中獲利并不多。根據歐委會制定的預算案,歐盟財政預算僅相當于歐盟國內生產總值的1%。銀行監管與“最后貸款人”制度緊密相關,需要高額金融成本。這不僅是對財政能力缺乏可持續性的歐盟的挑戰,同時也需要得到成員國政府和議會的支持。
毫無疑問,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貨幣聯盟計劃上簽字的許多歐洲政治人物不會想到,在隨后的10年,跨境銀行和貨幣活動會激增。金融化的激增事實上是歐洲一體化推動的結果,它涉及到歐洲及其新的超級銀行。這也為美國《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廢棄給出了最為充分的原因。
所謂銀行聯盟,一方面有利于強化監管,另一方面具有解決銀行危機的財政能力,是貨幣聯盟的必要延伸。塞浦路斯案例說明,救助某個國家銀行時是多么艱難。
“歐元故事”為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提供了豐富的借鑒經驗:大金融對財政穩定是個威脅;財政可持續性終究需要政治協商。歐洲人正在開始努力克服這些難題。 (哈羅德·詹姆斯 作者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歐洲研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