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5月21日報道,一條帖子正在網上傳播,帖子稱一家名叫祥天科立泰空氣動力機械有限公司的企業,號稱其自主研制出空氣動力汽車,該車不用燃油,不用電,喝了空氣就能跑,時速可達160公里,行駛500公里只需要5塊錢的成本,比普通汽車使用成本至少節約70%,目前,該公司即將上市,正在發放原始股。這一宣傳性網帖確實吸引了一些投資者到該公司所在地考察,但據記者報道,意向投資者以中老年居多,且考察過程中,了解到的有價值的信息有限。
對于空氣動力汽車技術是否真實,暫不置評,借某一概念向社會集資圈錢的事件近年來并不少見。從前幾年轟動一時的打著公益旗號的“萬畝大造林”,到民間流傳已久的各種版本的“尋找秘密寶藏”,都吸引了不少普通人的參與,而投資者利益受到傷害,幾乎是共同的結局,“萬畝大造林”涉案金額甚至高達十幾億元。
與這些事件相比,借高新技術造概念,輔以上市融資利益誘惑的忽悠,似乎更為“與時俱進”,也更容易吸引人。遠的不說,就在去年,上市公司重慶啤酒上演了13年的的“乙肝疫苗故事”終于灰飛煙滅。早在1998年12月,該公司就發布公告說斥巨資介入研發治療乙肝的新藥項目。此后,隨著重慶啤酒不斷釋放乙肝疫苗研發消息,股價一路瘋長,曾從最初的10元上下,瘋長到超過80元。2011年底,該公司研發疫苗療效僅相當于安慰劑的消息公布,股價連續暴跌,投資者損失慘重。
在重慶啤酒事件之后,中國證監會相關官員表示,要加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既能讓普通小散戶看得懂,也能讓機構投資者看個明白。事實上,這樣的要求不應僅僅針對上市公司,對于一切借高新技術旗號從事社會融資的企業,同樣應該適用。
不難發現,相對于祥天科立泰空氣動力機械有限公司,作為上市公司的重慶啤酒在信息披露方面更為規范一些;而相對于空氣動力汽車,乙肝疫苗項目也更容易為普通投資者理解。盡管如此,重慶啤酒事件依舊給了投資者沉重打擊,其中甚至包括機構投資者大成基金。前車之鑒尤在,后來投資者理應警惕。
投資者必須清醒地知道,任何高新技術的市場化過程都是漫長而艱險的,成功與失敗也往往在一線之間。對打著高新技術概念的忽悠缺乏辨別能力,單純注重收益而忽視風險,并非理性的投資者行為。以距離市場成功比空氣動力這一單純概念更近的電動汽車項目為例,其量產至今仍是難題。
更為重要的問題在于,隨著人們投資需求的不斷上漲,普通公眾的投資渠道仍然過于狹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更容易被市場不良信息所誘惑。在現階段,狹窄的投資渠道、高漲的投資熱情,與包括司法制度在內的市場監管手段的嚴重不足,正形成越來越大的矛盾,也越來越成為市場監管者無法回避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僅責怪投資者的不成熟與貪心,并沒有太大意義。
正視社會和市場現實,既加強對資本市場上市公司行為的監管,同時規范市場各個層面良莠不齊的社會化融資問題,在豐富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同時,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當是市場建設與監管者應盡的責任,也是維護當前社會與市場穩定不可缺少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