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黃埔海關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東莞多項進出口指標同比、環比均明顯下降。外貿進出口貿易總額約91.1億美元,同比減少17.8%。無論是加工貿易、一般貿易還是其他貿易,1月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均出現環比下降、同比也下降的趨勢。其中占據“半壁江山”的加工貿易出口為68.35億美元,同比減少19.9萬美元。
歐美債務危機引發的國際經濟形勢動蕩,使東莞賴以生存發展的加工貿易再次受到沖擊。但相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時的哀鴻遍野,這一次東莞顯得更有底氣。2011年,東莞外經貿主要指標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全市外經貿進出口總量1352.2億美元,同比增長11.2%。
實際上,金融危機催生的倒逼機制,早已使東莞企業深刻認識“今天不主動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被產業結構所調整”的現實意義,并開始全力推動傳統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針對企業轉型升級動力不足的問題,東莞市先后召開了50場政策說明溝通會,編印8萬多冊輔導資料,解讀政府扶持企業升級轉型的政策和優惠措施,消除外商對政府推動升級轉型的疑惑和誤解。
同時,構建轉型升級支持政策體系。2011年,東莞市與黃埔海關共同制定了36條措施,在推廣加工貿易電子化管理、探索電子圍網區域管理模式、擴大企業分類通關試點、構建內銷便利化體系等8個關鍵方面積極推進。并從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支持企業拓展內銷市場、營造便利通關環境、爭取先行先試政策和鼓勵企業增資和投資新項目等六大方面,制定了28條具體措施,進一步為企業轉型發展創新條件。
推動來料加工企業轉變形態,關鍵在于突破原有政策障礙。東莞外經貿、海關等多部門聯合出臺《來料加工企業就地不停產轉三資企業操作流程及指引》等政策,率先在全國建立起來料加工企業不停產轉三資企業的“無障礙通道”。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500多家“非法人”來料加工企業轉為法人企業,上規模的來料加工企業基本實現了不停產轉型。
東莞還率先建立加工貿易內銷系列對接平臺。在幫助企業穩定海外市場的同時,通過搭建若干內銷對接平臺協助企業拓展國內市場,嘗試建立營銷網絡和自主品牌。率先在全省推行“內銷集中申報”,并拿出3000萬元提供內銷“集中擔保”,解決企業內銷資金積壓問題。承辦了三屆廣東外博會,兩屆臺灣名品博覽會,與沃爾瑪、阿里巴巴等共同搭建商貿合作平臺和電子商務平臺,積極推動“莞貨”開拓國內市場。
東莞首創的企業生產力提升輔導計劃加強了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臺灣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產業輔導機構的合作,為企業轉型升級搭建起了輔導平臺。參與的企業經過輔導后出口上升了16%,產能增加了13%,凈利潤增加了11%,稅收增加了5億多。在此基礎上,去年東莞啟動“扶持百家自主品牌企業”工作,目前已有超過200家外商企業參加培育計劃。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東莞市加工貿易發展呈現出新的態勢,具體表現為“六個優化”:一是企業形態優化。2007年以來,全市共有3500家來料加工企業轉為“三資”或民營企業,規模較大的來料加工企業基本上轉為法人企業。二是市場結構優化。基本形成了國內市場、歐美等傳統市場、東盟等新興市場各占1/3的格局。三是技術結構優化。不少企業從原來單純的組裝加工,逐步轉向研發、設計、核心制造。2007年以來全市新增外資企業研發中心或研發機構441家。四是經營模式優化。全市出口300強企業基本上實現了“設計+生產”的運作模式。企業品牌意識增強,目前全市有1332家加工貿易企業擁有自主品牌,占企業總數的12.1%。五是產品結構優化。“十一五”期間,全市機電產品出口2141.7億美元,比“十五”期間增長116.6%。六是引資結構優化。“十一五”期間,全市新簽第三產業項目投資總額33.52億美元,新簽和增資投資總額超千萬美元項目365宗,占同期利用外資總額的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