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的“瘦肉精”事件,據說直接損失230多億元;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不僅使企業關了門,而且使整個奶制品行業都受到重創。這些令人揪心的案例,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企業,尤其是那些千辛萬苦、千錘百煉、好不容易闖出了點名氣的大企業,一定要“志在守樸,養素全真”,始終把質量放在第一位,切不可只求擴張,只講產量,或者只是把質量作為“附帶品”隨口講講、“廣告語”掛在網上。須知,當今天下,消費者已經或正在成為“上帝”:他能讓你瘋狂,也能讓你滅亡。
無疑,辦企業就要賺錢,但要賺之有道。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如果為爭市場而忽略了產品質量,等于自殘生命,即使賺的錢再多,又有何用?記得20世紀80年代初,地處中原的一家大型國企明確喊出了一個口號:“產值是錢,質量是命,不能要錢不要命”,并將有質量缺陷的產品全部從市場“召回”,從而贏得了極高的信譽,使本企業“當家產品”的銷量在全國2000多個同類產品中名列第二。
古人曾說過:“天地無全功,圣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這“三無”的告誡啟示我們,企業要抓好產品質量,只關注“廠區內”的事情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兩頭在外”:一頭要把好原輔材料采購的質量關,一頭要把好到市場上為用戶服務的質量關。沒有這兩條,只在廠區內的工藝、制造環節上下功夫,很可能是辛辛苦苦卻難結善果。“三鹿”也好,“雙匯”也罷,這些事件有一個很重要的教訓就是:辦企業,一定要抓好原輔材料這個“第一車間”。否則,“第一”基礎不牢,質量地動山搖。
河南開封相國寺內有一尊佛像叫“千手千眼佛”。企業要抓好產品質量,必須要有“千手千眼”的作為:全員抓質量、全過程為質量、全面實行質量管理。質量源于細節。細節既靠“千手”,也靠“千眼”。手的作用是“做”,眼的作用是“看”。看,就是檢驗。質量是做出來的,同時,也是檢驗出來的。沒有嚴格、嚴密、嚴謹的檢驗,特別是沒有對原輔材料或外加工件的過細、過硬檢驗,那么,在本企業的圍墻內無論怎樣做產品,也難以使產品質量達到契合人意的標準。
人具有“自愛”、“自保”的特性。“自愛”,就可能“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對自己的產品做些不切實際的宣傳,甚至愛屋及烏,亂吹一通;“自保”,就可能遇到批評東躲西閃,碰到瑕疵遮遮蓋蓋,面對污點掩掩藏藏,甚至把“喪事”當喜事辦,把過失作成績講。因而,企業要抓好產品質量,僅靠“自律”是不夠的,還必須有“他律”。政府監管,責無旁貸;輿論監督,義不容辭。惟有如此,企業對產品質量才可能始終兢兢以強。(張保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