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匿名網友吐槽自家10歲的小侄子,學習成績非常優(yōu)秀,奧數、圍棋、輪滑也出類拔萃。但這個小侄子卻毫不客氣地說:爸媽不配有他這么好的兒子!這篇帖子從豆瓣發(fā)跡,很快傳到了微信、微博、全網絡平臺。不過,雖然這個話題在網上熱議紛紛,其真實性卻有待考證。(上觀新聞8月29日)
在“不配”之說外,這個10歲孩子,還有更多個性之言:成績再好也沒用,父母是窮鬼,有錢比成績好重要多了;生不起二孩偏要生,對兩個孩子都不負責;自己的目標是一定要出國留學,所以現在苦學英語;覺得父母個子不高,自己鍛煉希望長高點。相較于對“不配”之說的震驚,人們更驚訝于一個10歲的孩子居然有著比不少成年人更成熟的洞察力。
你可以說孩子有這番認知是“早熟”,但在另一角度,是否也是一種不加掩飾的勢利?一個10歲的孩子“懂這么多”,真的是好事嗎?當然,真正的責任還在于家長,是怎樣的家庭教育讓孩子如此過早地“看穿一切”?
有人將“小侄子”的種種吐槽,總結成一句話:“我努力優(yōu)秀,是為了自己能早日脫離無能無知的原生家庭。”一個人努力優(yōu)秀,跳出原生家庭的局限,本身不是壞事,任何家庭的躍升都建立在這種代際超越之上。但這種超越更應該是個人意義上的自我完善,而不能一味責怪父母的缺陷。再說,孩子有著強烈的跳出原生家庭局限的愿望,如果追求自由、獨立,就不應該對父母依賴過多。孩子能正視原生家庭的不足,可說是好事,但由此衍生出對原生家庭的“嫌棄”,甚至埋怨父母配不上自己,卻未必健康。
一代代孩子都是在對父母權威的反抗、否定中長大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親子關系出現緊張局面,是為人父母者必須要經歷的。可是,如果子女真正認定“父母皆禍害”“父母不配擁有這樣的兒子”,這種“反叛”就突破了基本的親情倫理。10歲孩子此言或是“童言無忌”,但由著孩子依照這種思維成長下去,他是否會成為他所希望的那個人,恐怕得畫上問號。
成年人因孩子的吐槽代入自我反思,確有必要。不過,簡單地推崇孩子的“早熟”,卻未免落入一種邏輯陷阱:當我們覺得孩子的“不配”之說有道理時,是否只是看到了“學習成績非常優(yōu)秀,奧數、圍棋、輪滑各種業(yè)余愛好也出類拔萃”這一細節(jié)?換個角度,假如這是一個非常叛逆,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是否還有人支持他對原生家庭的吐槽?而吐槽“同學拿iPhone7,而他自己只能拿兒童手表”,在平常語境下,這難道不就是攀比嗎?更該警惕的是,孩子所謂的父母配不上自己,在現階段,不過完全是建立在自己學習成績好的基礎上。而給予孩子一種“學習成績好就代表一切”的優(yōu)越感,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觀的缺陷。
因而,這里的配不配問題,可以引申為當父母希望孩子足夠優(yōu)秀時,自己是否做好了必要的示范?父母是否應克制對孩子不切實際的希望與壓力?比如,你要求孩子手不釋卷,家里卻一本書都沒有,是否就顯得過于盲目?
[責任編輯:葛新燕]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