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動手指,美味可口的飯菜送到門口;戳戳屏幕,物美價廉的商品立即上路;掃掃二維碼,騎上共享單車說走就走。甚至,有外國人將共享單車、移動支付、網購、高鐵,比喻成當代中國的“新四大發明”。生活的改變顯而易見,時代的變革呼之欲出,這一切,都離不開互聯網的誕生與勃興。
有人調侃說,未來人類的身份只有兩個:公民和網民。根據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去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7.31億,相當于整個歐洲的人口。在不知不覺中,網絡如今已經變成日常中離不開的油鹽醬醋,不易察覺,卻不可或缺。
放眼當今世界,在無現金社會來臨前夕,小偷的“賠本買賣”令人忍笑不禁;在人工智能業已降臨的時刻,AlphaGo攻破了人類引以為傲的圍棋城池;當信息消費的趨勢漸漸明朗,足不出戶實現了越來越多人的自由選擇。有人說,如果錯過互聯網,與你擦肩而過的不僅僅是機會,而是整整一個時代。
幸運的是,曾經飽嘗錯失機遇的我們,趕上了互聯網這趟騰飛的航班。尤其是近五年來,從初識符號“E”的驚喜,到變成“3G”“4G”的提速,再到制定“5G”標準的展望,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從購物、繳費、訂票等生活應用的革新,到網約車、共享單車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筍,越來越多的人體驗到了與時代發展同步的獲得感。可以說,從單一的技術發明,到覆蓋衣食住行用的隨處可見,互聯網“越來越像空氣”,彌漫在每一個人周圍。
不僅如此,如果說,生活方式的進步是網絡力量最直觀的彰顯,那么在公共領域帶來的價值嬗變和制度進步,成為互聯網時代不容忽視的特征。微博微信成為社會輿論的組成部分,廣播直播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一個最有代表性的制度案例是,從今年7月1日起,全國將啟動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工作,“千里辦證”將成為歷史。互聯互通的信息浪潮,壓縮了傳輸的空間和時間,打破了以往阻絕流動的藩籬,甚至改變了人與物的時空關系。
應當說,互聯網在精神領域掀起了一場頭腦風暴,“多元價值、凝聚共識,提倡共享,實現多贏”等理念深入人心,由此誕生的“互聯網思維”不僅被行業奉為圭臬,也在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社會治理等方面有著深刻的現實啟迪和實踐意義。而對更多的普通人而言,最大的觸動就在于,信息壁壘的消弭,讓蕓蕓大眾不僅享受技術進步帶來的生活便利,也增強了每一個網民在社會公共生活當中的參與感和現場感。
有人曾經這樣比喻網絡,說它是看世界的窗口和望遠鏡。“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借助互聯網羽翼,我們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但最重要的是,會讓我們思考得更深,行走得更穩。
[責任編輯:葛新燕]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