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相信他已經走了,總覺得他只是出遠門了,還會回來”“再也見不到廖書記了,連頓農家飯我們都沒請他吃過”……提起因公殉職的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當地老百姓像失去親人一樣,至今仍充滿悲慟與不舍。是什么力量,讓群眾對一位領導干部如此念念不忘?
“想著自己的人被塵土埋沒,想著群眾的人威名遠揚!绷慰〔ㄉ俺0岩痪湓拻煸谧爝叄骸皫屠习傩崭苫、保障群眾利益,怎么干都不過分!鄙詈竦臑槊袂閼,伴隨著他走過每一寸土地。在邵武市拿口鎮,他挨家挨戶探訪遭遇洪災的村民,將幾百個受災戶走了個遍;在石圳村,他對立志清理垃圾、整治村容村貌的婦女們承諾,“賺錢的事你們來干,不賺錢的事讓我們來干”;在政和縣城,他把能輕松賣到1.5億元的黃金地段建成公共廣場,因為要“把最好的留給老百姓”……廖俊波把“民”字刻印在腦海、落實于行動,靠實績贏得了老百姓的口碑。
情系人民、一心為公,標注著廖俊波崇高的精神境界,也映照著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1959年,周恩來到廣東從化縣溫泉大隊視察工作,當看到溫泉都被干部療養院占了,他很生氣:“都知道洗溫泉好,能治病,可當地群眾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個地方,卻洗不上溫泉,你們說,群眾會怎么想?”他當即提議并帶頭捐款,號召來溫泉療養的同志募捐,給群眾建一座溫泉浴室。須臾不忘的為民意識,可說是共產黨人的政治基因。
心無百姓莫為官。無論是懷揣“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難,共產黨來干什么”的谷文昌,還是積勞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線的沈浩;無論是為帶領群眾脫貧耗盡最后一份心力的“羊書記”姜仕坤,還是信奉“不給老百姓辦事才丟人”的基層干部李培斌……他們所堅守的赤子之心、為民情懷,體現的正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底色。但也必須正視,有少數領導干部宗旨意識淡漠,不聞百姓疾苦聲,不愿為民“背石頭上山”,失去了共產黨員應有的模樣。對于黨員干部來說,人民群眾永遠應是心中那份沉甸甸的牽掛。
“背炸藥包是共產黨員才有的特權吶”。一句影視劇臺詞,令人深思。奉獻與犧牲,的確能考驗一個人的信仰是否堅定。今天,黨員干部面對的往往并非生與死的抉擇,而是“小”與“大”之間的取舍。心中把老百姓放在什么位置,決定著領導干部能否走出小我、成就大我,能否舍棄小利、謀取大義。牢記人民至上,才能真正把握好“小”與“大”的關系和分量。
毛澤東同志說過,群眾是我們的手和足,離開了群眾我們就寸步難行。像廖俊波那樣,始終堅定信仰、心系群眾,永葆為民的初心,我們就沒有什么高峰不能攀登,沒有什么偉業不能創造。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08日 04 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