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種公共場所幾乎每天都人頭攢動,幾乎每項服務都要排長隊,幾乎每個人置身其間都倍感壓力,這種把火車站春運場景常態化的地方,就是近年出現的規模超大、人氣超旺的“超級醫院”。其極強的虹吸效應一定程度上加劇基層醫療資源的緊缺,形成基層醫療質量跟不上、“超級醫院”卻越來越大的怪圈。(11月28日《經濟參考報》)
基于“超級醫院”擁有優越的基礎、設備、資源,以及所獨具的“超級醫生”,使很多基層醫院的疑難雜癥,他們治起來駕輕就熟。這是很多患者趨之若鶩的根本原因。當人們一窩蜂涌入大城市里的“超級醫院”時,帶來的也必然是“超級壓力”。看病貴自不必說,看病難也的確讓人吐槽。尤其是預約專家號,不僅一般得提前兩三周,盯著手機屏幕搶號,有時稍不留神專家號一放出來,分神的工夫就晚了。而在現場掛號,往往是早晨老早就來,若沒有毅力,得到一張“掛號票”真難。
這就是“超級醫院”的虹吸效應造成的。一則,在經濟利益驅使之下,“超級醫院”一味求大,已然背離了“接收疑難重癥病人,承擔部分教學任務,規范化培養醫學人才”的最理想狀態;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對醫療資源、優秀人才、患者和醫療費用的四大虹吸效應,造成了“醫保資金向上走,基層病人向上轉”的局面。其最終的結果是,紓解“看病難”只會是原地踏步走。
毋庸置疑,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是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舉措,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就提出到2020年,分級診療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實際上,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也是普通老百姓的殷切期望。少跑路、少花錢、看好病,比什么都強;即便有錢、有條件去“超級醫院”診治,如果家門口就能將病治好,誰又愿意“舍近求遠”呢?但,時間不等人,2020年能否真正讓分級診療落地,不僅需要良好的愿景,更需要的是時不我待的行動。一句話,行動很重要。(楊玉龍)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