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分享冰箱”當力避曇花一現
上海第一個“分享冰箱”10月9日在普陀區長壽路街道雄馨苑小區亮相,冰箱里由附近的酒家、超市等企業提供的點心、罐頭等富余食物,都標明了保質期,可供有需求的居民免費取用。在試點的基礎上,未來“分享冰箱”還將在普陀區其他社區推廣。(10月9日澎湃新聞)
“分享冰箱”其實是“食品銀行”的一種形式,“食品銀行”在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是比較通行的做法,“食品銀行”說簡單一點,就是通過公益組織的有效運作,將商家乃至私人富余的食品,經捐贈的流轉,免費提供給窮人食用。毫無疑問,“食品銀行”這樣的公益項目,對于幫助處理即將過期的食品,維護食品安全,減少食品浪費,以及幫助解決貧困家庭經濟困難,一定程度為社會底層托底,都有積極的意義,并且經實踐證明是有效的。
不過,“食品銀行”終究是慈善公益,必須遵循應有的慈善公益原理、倫理,同時,食品安全大于天,食品的捐贈相對于其他錢物的公益慈善捐贈更特殊,對公益慈善的組織與運作,有著天然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食品銀行”要有足夠多的穩定來源,否則因難以為繼必然導致曇花一現。其次,食品安全需要嚴格保證,否則公益可能成為損害尊嚴的施舍。第三,受贈者亦需得到統一認定,使得在“食品銀行”流轉的食品幫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維護社會起碼的公平正義。
“食品銀行”在國外的成功,最大經驗其實是政府、企業商家、公益組織之間的互補與合作,以及精細化、規范化的運作機制。而在當下,因內社會公益慈善理念、氛圍與時代的發展有不小的差距,慈善公益的社會化水平還很低,社會慈善組織的發展還需要大力引導和扶持。具體到“分享冰箱”項目,如何能夠健康發展壯大,并不取決于其初衷有多美好,而在于其本身能不能得到政府與社會的哺育和補血,能不能在政府的幫助下,建立起精細化的運作機制。所以,“分享冰箱”更大的看點其實是公益慈善的培育命題,在放手慈善組織的同時,政府還應給予應有的扶持、幫助和引導,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不管。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