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川師大斷頭命案被受害人家屬披露,并隨即引爆輿論。根據媒體報道,兇嫌滕某將受害人約到無人的宿舍學習室,用事先買好的不銹鋼菜刀將受害人剁了50多刀殺害。
從心理醫學角度,如此冷血、殘酷的剁殺方式往往反映了行為人的心理變態。命案曝光后,兇嫌家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辯稱兇嫌曾罹患有精神抑郁疾病。同時,辦案警方也對兇嫌提請了司法精神鑒定。目前,兇嫌是否有心理問題,還尚未有權威部門的定論。
不過,川師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中心在每年新生入學后都會組織對全體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在心理普查中,特別用到了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于甄別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那么,如果在之前的心理普查中發現了兇嫌明顯且嚴重的心理問題,能否通過事先的心理干預來防范類似命案這樣的結果嗎?
筆者看來,要對某一名反映出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干預,高校還是有些力所難逮。
這是因為,心理健康普查的目的是要篩查出最常見和可以預見最糟糕后果的學生來。相對于嚴重抑郁癥,或精神分裂癥,人格障礙基本上不算什么最糟糕的心理問題。嚴重抑郁癥可能促使罹患者自殺;精神分裂癥也可能帶來一系列可以預見的糟糕后果。而人格障礙充其量就是性格顯得非常態一些,他們能正常生活、學習。所以,即使要篩查出需要重點關注和干預的學生,也優先會關注那些嚴重抑郁、焦慮障礙,或者精神分裂癥征兆的學生。
此外,即便對兇嫌給予了關注和針對性的干預,也難以完全避免和防范暴力犯罪的行為后果。像斷頭命案這樣極端的作案行為,往往交織了錯綜復雜的太多因素,兇嫌的人格特質是其中一個因素,其他還包括情境、與受害人的沖突互動以及其他的社會刺激因素。任何心理干預都不可能像對待漢尼撥那樣,用約束衣來限制他的行為,因此類似的小概率極端行為具有防無可防的特點。
因此,通過心理普查的篩查甄別,以及積極的心理干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極端行為的發生,但這種防范效率到底有多高目前尚不清楚,總體上并不樂觀。但我想表達的并不是我們做什么都沒有用,然后把悲劇的發生統統推給命運的無常。我們可以加強生命教育,可以盡最大努力爭取堵塞絕大多數的制度漏洞,減少悲劇的發生。但我們也都很明白,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無法徹底和這類悲劇告別。
[責任編輯: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