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凈化網絡環境,更重要的是政府職能部門提高治理能力,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發動各種社會力量,及時、迅捷、有力地辟謠
近日,北大博士“破破的橋”寫的題為《退朋友圈保智商》的文章“刷屏”微信朋友圈。在“雞湯文”“標題黨”和微商廣告等“占領”朋友圈的今天,一些網友調侃“看朋友圈要交智商稅”。專家表示,公眾應提高媒介素養,達成朋友圈“共識”,實在不喜歡也可關閉該功能。(4月12日新華社報道)
有網友說,“微信朋友圈無非幾種:炫富、曬美、炫旅游;微店、雞湯、求投票”。有網友說,對“全世界震驚了”“是中國人就轉”“馬云哲學語錄”“不要再吃這些了”已經無力吐槽……網友們對朋友圈謠言的這些直觀感受,是很多人共同的心聲:看朋友圈,有時確實是在雙向檢驗智商。所以,才有這么多人認同“看朋友圈要交智商稅”的觀點。
針對朋友圈無效信息泛濫等情況,專家們說得最多的建議是公眾要提高個人媒介素養,學會鑒別信息,趨利避害。然而,簡單分析不難發現,專家這樣的話說起來輕巧,實際上卻難操作:在微信及其朋友圈成為很多人共同平臺、社交工具的背景下,很多人并不能輕松自在地選擇一關了事。要減少社交網絡中的謠言,不能只呼吁公眾“擦亮眼睛”,而應該有更多元、更有效的應對方法。
謠言泛濫,必須共同應對。但如何應對呢?其一,教會公眾一些思考、分析、辨別的技巧很有必要。根據有關人士的總結,想快速辨別謠言,一要查看其是否老帖,二要看消息源是否可靠、專業。果殼網主編徐來曾說過:“查明信息出處,信息中的原始人名、機構名,向專業人士請教,學會這三項本領,人人有臺謠言粉碎機。”(見4月2日《廣州日報》)同時,通過強化公共教育的方式,逐步提升公眾一直“居低不高”的科學素養,讓更多的人能夠基于自己“明辨是非”的判斷,不信謠、不傳謠,亦應重點關注。
其二,需要社會各界通力協作,向謠言宣戰。比如新媒體平臺,必須盡到監管責任。根據此前的數據,微信每天收到用戶發起的謠言舉報就有3萬次,謠言樣本庫積累的種子量達到30萬個,日均謠言攔截量達到210萬次。但正像我們看到的,一方面,造謠者編造的謠言總是善于偽裝、變化多端,公眾的認知度和鑒別力,往往跟不上謠言“變種”的速度。另一方面,微信、微博等平臺對謠言的日常監管與管理,并不總能做到及時跟進、問題窮盡。所以,在平臺監管之外,期待有更多的企業能像肯德基一樣,主動站出來拿起法律武器,狀告微信賬號“造謠”,捍衛自己的正當權益,用行動向謠言宣戰。
當然,職能部門也應盡到應有責任。因為,諸如“某外資機構做空A股市場”這樣的謠言,因為事關公共利益、公眾權益和社會關切,這些謠言往往會被瘋狂轉發和傳播,甚至可能會引發社會焦慮、恐慌心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傳導作用于社會行為。
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要提高媒介素養,這一點大家早有共識。但要凈化網絡環境,更重要的是政府職能部門提高治理能力,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發動各種社會力量,及時、迅捷、有力地辟謠,讓真相跑贏謠言,也減少謠言滋生和傳播的土壤。(李記)
[責任編輯: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