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總投資173.07億的貴州中石化60萬噸/年聚烯烴項目的環評報告遭環保部拒批。這一項目選址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屬貴州省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環保部指出,該項目在選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氣環境影響、廢水處理和衛生防護距離設置等五個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未予批準的,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無論是從投資規模還是該項目在當地的地位而言,貴州中石化60萬噸/年聚烯烴項目的重要性都無需贅言。而項目本身的“重要性”,以往也經常體現于在環評等程序上享有“通融”或是走“綠色通道”的權力。于此背景下,這則消息之所以成為新聞并引發關注,并非只是因為一個如此重大的項目卻仍存在“環境風險”,而更多的是由于其環評報告被環保部拒批,沒有享受到程序之外的“照顧”。
具體來看,雖然一些媒體在轉載這則新聞時,著重突出了“衛生防護距離不合標準”這一細節,但其實在環保部公布的不予批準的意見書中,這不過是該項目環評報告被拒批的理由之一。其余在選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氣環境影響以及廢水處理等五個方面,這一項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雖說意見書同時告知,該項目公司若不服通知決定,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六十日內向環保部申請行政復議,也可在接到本通知之日起六個月內依法提起行政訴訟,但從過往經驗和環保部門的意見來看,該項目存有環境風險,應無多少疑問。
與此次的拒批類似,2015年4月環保部罕見地叫停小南海水電站這項省級重點工程,也曾獲得輿論普遍贊許,更讓人對新環保法的實施增添了幾分信心。這是因為,相較于此前環保部門鮮有對于重大工程“叫停”或拒批環評報告的現實,當前一些重大工程上環保部門所凸顯的“鐵腕”形象,不啻為是環境治理“最嚴時代”強有力的注腳。以這次的貴州中石化60萬噸/年聚烯烴項目為例,它對于消化當前地方煤炭生產過剩壓力具有相當的重要性,也由此受到地方政府的極力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環保部門仍能夠堅持“標準”和“程序”,其實尤為不易。
此前就有媒體報道,受制于穩增長壓力,個別地區就明確提出將為企業的環評開“綠色通道”作為“穩增長”的條件之一。這看似具有“現實合理性”,但其實是對于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認識不到位,更與當前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時代要求不符。所以在這方面,環保部門的環評標準就更不能隨意松動與開閘,為暫時性的“穩增長”讓路。此次對60萬噸/年聚烯烴項目環評報告拒批,可以說是為此樹立了正面榜樣。
如果說對于已有的環境污染排放亂象和違規審批,予以查處和整改是環保治理“最嚴時代”的必然要求,那么,扎緊新項目的環評閘口,環評標準不“屈就”項目的“重要性”,始終堅持客觀的“中性立場”,其實就是新環境治理時代的改革增量,是最嚴環保治理的題中之意。一方面,如此重大項目的環評報告仍問題重重,足見相關方面對于環評的“僥幸”心理之大;另一方面,從環評治理的角度,這樣的大項目,環保部門仍能頂住各方壓力,恪守專業、科學的原則與立場,對不合格的環評報告勇于拒批,這顯然又是環保治理的佳音與幸事,也是倒逼杜絕某些環評“僥幸”心理的根本出路所在。
環保部稱將委托西南環保督查中心、貴州省環保廳對該項目進行監督檢查,希望后續的監督檢查與整改也能夠繼續秉持專業與客觀的立場,并向社會公開。同時,環保部對該項目環評報告拒批所展現出的治理態度,也應被更多的地方環保部門所繼承與發揚。(朱昌俊)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