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按照教育部要求,進入8月份后各大部屬高校陸續公布了2014年度決算情況。根據目前76所部屬高校公開的決算數據得出的“高校富豪榜”,清華、浙大、北大與上海交大這四所年度決算進“百億俱樂部”的大學位居前列。在第一梯隊中,清華大學以年度決算175.6億元、年度收入123.6億元穩居第一。
幾所大學辦學經費破“百億”大關,反映出我國部分大學投入已逐漸接近國際一流大學的投入水平。一般而言,投入水平是一所大學辦成一流水平的基本保障,可從一個側面反映一所大學投入教學科研的力度。但與國外一流大學相比,我國大學的投入在投入結構、使用效率上還有差距,要建世界一流大學,我國高校還應拓寬資源渠道,并完善用好每一分錢的機制設計。
從高校公布的決算信息分析,財政撥款是其主要來源,社會捐贈只占高校收入的很小一部分。從高校支出的“大頭”科研經費來說,據教育部此前統計,2013年科研經費最多的高校是清華,為39.31億元,其中財政撥款占到全部經費的70.6%。財政撥款占比最高的是北大(86.5%),其次是復旦(84.8%),大多數985高校科研經費撥款占比都在60%以上。這和國外一流大學差距明顯:國外一流大學包括公立高校,都特別重視在政府撥款外拓寬辦學資源,以增加財政獨立性。像哈佛大學,每年捐贈收入就達約300億美元。
而清華等高校決算破百億元,與國家實行的“985”、“211”工程密切相關,數據顯示,2009至2013年間,“985”、“211”工程高校拿走全國近70%科研經費。客觀而言,對少數高校的重點投入改善了這些高校的辦學環境,但也影響其自主辦學,政府增加對學校投入的“另一面”,是教育學術被行政評審、評估干涉。
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都提出,要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擴大辦學自主權。照此要求,改革行政評審將成必然,現階段985、211可能會保留,但未來遲早要改革,國家統籌推進一流大學的戰略也會調整。各高校必須轉變傳統的計劃思維,主動面向市場競爭辦學,通過辦學實力從社會獲得更多資源,而非等財政喂養,這樣才能離一流大學更近。
如何使用教育投入,是我國大學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我國高校在配置資源時,還主要由行政力量主導,透明度不夠。這次高校公布決算信息,是高校信息公開的要求。與國外大學公布財務信息是由獨立的第三方審計,且公布具體開支不同,我國高校的決算信息是由學校自行發布,公布的支出項目也很粗線條。它有多少用在了教學科研上,也勢必存疑。
一些高校經費破“百億”,本身不是壞事,但其與一流大學標準間的距離,不能僅憑經費度量。完善現代學校制度和透明財務體系,才能防止教育投入被擠占、揮霍,甚至被大量用于政績工程。增加教育投入,把每一分都用到刀刃上,才能換來辦學質量提升,才能帶動其向“世界一流”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