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針對大學生炒股現象進行了調查。參與調查的人員中,有31%的大學生在炒股,其中26%的炒股學生投入了5萬元以上。另外,記者發現,有些高中生也正在利用手機上的模擬炒股APP,進入股市摸爬滾打。(6月2日《新華每日電訊》)
伴隨著這一波牛市行情,大學生炒股現象再次受到輿論密集關注。其實,大學生作為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與其他人炒股沒有多少區別,即使31%的大學生炒股也不值得大驚小怪。真正值得注意的是,炒股風刮進大學之后似乎有些變“味”。
比如,許多大學生認為“炒股主要還是靠消息,更像是在賭博”。當炒股喪失理性變成一種賭博,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所以,我們有必要警惕炒股風在校園變成“賭博風”。要讓年輕人知道,炒股與賭博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主要靠理性操作,有投資邏輯,安全性相對要高,而后者主要靠運氣,幾乎沒有邏輯性和安全性可言。
再比如,“很少有人考慮虧損”,這是一種很不成熟的體現。很多炒股大學生認為,“就算股市有泡沫、有風險,但是國家會控制的”。這是誤解,雖然國家有維護股市健康之責,但國家也得尊重市場規則,何況,國家更不會保證個股不跌。
另外,一些大學生因為炒股連作息都混亂了,有的大學生上課在看盤,完全不聽課……這些現象都是不良之風,既不是真正的投資行為,也會影響身體健康和正常學習。因此,對于各種不良的炒股之風,我們必須要警惕,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引導大學生回歸理性投資之路,以防止炒股“副作用”出現。
當然,大學生炒股也不是什么洪水猛獸。尤其對于學習經濟、金融、投資等專業的學生而言,炒股是一種歷練和實戰,或許還能趁目前這一波牛市行情賺到學費或者創業資金。不過,大學生炒股的不良之風令人擔憂,輕則會影響到學習等方面,重則可能會帶來嚴重后果。
雖然國外大學生也炒股,但比很多中國大學生要理性很多。比如,美國大學生學習進入股市比較常見,但不會整天泡在股市,而是通過買基金等方式來學習理財。更重要的是,美國大學生都是利用自己假期打工所賺的錢炒股,這樣就有風險意識。而中國大學生炒股資金都來自父母,自然“很少有人考慮虧損”。
鑒于大學生炒股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風潮,筆者建議,政府、高校、社會、家長應該通過科學的引導和教育,去糾正其中的不良之風。據悉,美國政府規定每年四月是“青少年理財教育月”,在這個時期,包括銀行在內的各家金融機構會派員到全國各地學校進行理財教育。如此一來,學生就有一定的投資知識和風險意識。
而在我國,雖然大學生炒股現象早就存在,但教育部發言人只是在2007年公開表示“不提倡大學生炒股”,除此之外,沒有更具體的行動。在今年大學生炒股現象不斷引發輿論關注的情況下,仍未見教育部門有任何行動。從某種程度而言,當前校園里各種不良的炒股現象,也與職能部門缺乏引導有關。
毫無疑問,當前中國股市仍處于發展階段,股市相關監管機制還需不斷完善,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股市很“牛”,但即便是某些老股民操作也非常謹慎。作為大學生來說,缺少投資知識和經驗,拿著父母血汗錢炒股,更要理性,既不能錯誤地認為股市只漲不跌,也不能錯誤地判斷自己購買的個股穩賺不賠。(馮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