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汽車尾氣檢測腐敗亂象來看,治理環保不僅僅是產業轉型等領域的問題,在已有的環保標準基礎上,如何防止這些環保標準被架空,其間的腐敗問題必須正視。
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機動車船向大氣排放污染物不得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對尾氣排放不達標車輛,不得發放環保合格標志,不得上路行駛。然而在一些尾氣檢測的地下交易鏈條中,環保合格標志竟然可以花錢獲得,瀕臨報廢期限的“問題車”只花300元就能免檢上路。近日,新華社的一組報道再次將汽車尾氣檢測中的腐敗曝光于公眾視野。
梳理尾氣檢車中的腐敗鏈條,無外乎一些地方檢測站的工作人員與“車蟲”內外勾結,在這樣的暗箱操作下,看似程序嚴格的尾氣檢測,竟然漏洞頻出。而尾氣檢測中的腐敗亂象早已不是新鮮事,早在2011年,環保部對全國近千家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開展檢查,就排查出各類違法違規和不規范檢測問題200余項。
許多領域的腐敗,都和監管不力有關。汽車尾氣檢測站至少由三個部門監管,環保部門管標準、物價部門管價格,公安交管部門負責審核結果,三部門管不住小小檢測站,最大的問題在于這些機動車檢測站各有各的“后臺”,其實際經營者往往是環衛、交通等部門下屬的事業單位。“肥水不流外人田”,內部之間的利益輸送自我吸收,這一套普遍而獨有的“檢測體系”,以另一種嚴密的方式,架空了法律的文本規定。赤裸裸的尾氣檢測腐敗登堂入室,也就不足為奇。
監管不力導致尾氣檢測數據造假、買標賣標、檢測流于形式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事實上,機動車尾氣檢測中的貓膩還不僅僅局限于此。按照有關專家的說法,伴隨著檢測設備的監管空白,環檢機構更多的則是追求招攬客源,而設備供應商則為了實現盈利,如此也造成了環檢機構與設備供應商的相互勾結,劣質設備橫行,好的檢測設備卻遭到驅逐。
截至2014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已達1.54億輛,根據多地環保部門公告,汽車尾氣排放已成為我國大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是造成霧霾、灰霾及光化學污染的重要原因。在這樣的現實境況下,汽車尾氣檢測與排放規定,已經寫入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但是種種管理漏洞,導致汽車尾氣檢測成為一些人、一些部門以權謀私的手段,令國家環保標準形同虛設。從汽車尾氣檢測腐敗亂象來看,治理環保不僅僅是產業轉型等領域的問題,在已有的環保標準基礎上,如何防止這些環保標準被架空,其間的腐敗問題必須正視。尾氣監測站以及諸多管理部門,原本應該在汽車尾氣排放檢測中筑起一道堅固的堤壩,然而現實的亂象如此,權力的任性是最大問題。
嚴格真實準確的汽車尾氣檢測標準如何才能真正落地?恐怕需要切斷機動車尾氣檢測站與其上級監管部門之間的“親戚”關系。汽車尾氣檢測中的腐敗亂象雖然不是新問題,但它再次警醒人們注意到腐敗是如何吞噬環境治理的努力。(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