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最高檢日前要求,要突出重點、集中力量重點打擊情節嚴重、影響惡劣的行賄犯罪,特別是要嚴厲懲處主動行賄、多次行賄、行賄數額巨大、長期“圍獵”干部的行賄犯罪。該消息在網絡傳播中多被配以“最高檢:嚴懲‘圍獵’干部行賄犯罪”等標題,并引發不少網民“主次倒置”“保護官員”的質疑。
“圍獵”一詞出現在最高檢官方表態措辭中,這還是首次。因此它難免被提煉為新聞看點,慮及它在相關表述中是以行賄的類型化特征出現,且被列入嚴懲之列,很多人覺得這是將受賄者默認為受害者,“只打蒼蠅不管雞蛋縫”。這其實是種偏離具體語境的誤讀,嚴懲“圍獵”犯罪不等于就弱化行賄的危害;而從近年來賄賂犯罪的查處情況看,這恰恰是在糾偏。
得看到,無論是丁書苗還是郭文貴,之前都被稱作“高官獵手”,都為禍不淺。但司法實踐中常見的景象是受賄人被嚴懲,而某些作為圍獵者的行賄人卻動輒逍遙法外。如中石化前總經理陳同海因受賄罪被判處死緩,有媒體就注意到,該案中的6名行賄人曾以證人身份現身,卻并未被追究刑事責任。
盡管說,許行賄人以輕判或免罰,對打擊常表現為“你知我知”犯罪合意的賄賂罪行極具現實意義,但司法實踐中對受賄行賄犯罪的打擊失衡,會減弱法律對行賄人的震懾。對有些圍獵者來說,失去一個受賄人沒啥,大不了再換個狩獵對象。
隨著輿論場上對“雙打”受賄行賄的呼聲高漲,司法機關連續發力通過司法解釋等方式,加大了對查處行賄犯罪的指導。而突出對行賄的查處,不等于對受賄的輕縱。注意到此次最高檢也特別強調“堅持行賄與受賄統籌查辦”,“嚴厲懲處主動行賄、多次行賄、行賄數額巨大、長期‘圍獵’干部的行賄犯罪”可以理解為“統籌查辦”行賄受賄犯罪基礎上的階段性重點。
這一舉措不但不是“保護官員”,相反還可能因突破了行賄人而帶出一批受賄官員,促進受賄犯罪的查處。現實中另一多發的怪現狀是,某些受賄官員常常也是“狩獵者”——向更高級別的官員行賄。
說到底,更該打擊受賄還是行賄的爭論無意義。對反腐部門而言,打擊賄賂犯罪抓住受賄人這條主線是對的,但也不能對圍獵式行賄犯罪視若不見。二者都通向腐敗,反腐不能有所偏廢。(王剛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