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中央紀委打破了“盛會不打虎”的潛規則,公布了幾名官員的落馬信息;兩會閉幕后,又連打數只老虎。這種節奏見證著高壓反腐的力度——來北京開兩會的兩名高官代表落馬,來了北京就回不去了,產生了更大的威懾力,網上因此流傳著好幾個描述貪官聽到“有兩人開會后需要留下”后被嚇破膽的段子。曾有人說反腐讓“官不聊生”,其實清官不受影響,主要是“貪官”不聊生。
這場旨在讓官員“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風暴,不僅深深地影響著官員的從政理念和權力觀念,更深刻地改變著民眾對腐敗的看法。腐敗官員一個個地受到嚴懲,高級貪官一個個落馬,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甚至打破了“刑不上常委”的潛規則,民間很多人已從過去曖昧且矛盾的一邊仇腐一邊羨慕腐敗,轉向了真正的仇腐恨腐。
前幾天與一個在高校教書的朋友聊到這個話題,他說,現在真有點兒同情那些貪官了——反腐敗節奏這么緊,他們晚上怎么睡得著覺啊。剛剛還在主席臺上作報告,說不定就被突然闖進來的紀委工作人員帶走;可能一邊以領導身份出現在報紙上,一邊就被宣布落馬了。還是做一個清官好,晚上在家不必擔心有人敲門,開會時不會看著門擔心紀委辦案者隨時闖入,不用整天焦慮于把那錢藏哪兒。以我的觀察來看,朋友這種心態在當下民間很是普遍——其實不是“同情”貪官,而是對腐敗的痛恨,為反腐敗拍手稱快。公眾樂見貪官徹夜難眠,樂見腐敗受到遏制。
此前,公眾對腐敗的態度在很多時候存在著嚴重的“精神分裂”。雖然似乎人人罵貪官,腐敗像過街老鼠那樣被人人喊打——但這種“仇腐”并不純粹,其中往往隱藏著曖昧的“羨慕”。這種人并不厭惡特權,如果腐敗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如果自己有能力有資格腐敗,一定毫不猶豫地投入腐敗的懷抱中。這種心態下,有些地方搞的貪官贓物展,并沒有產生廉政教育的應有效果,反而刺激了一些人對貪官生活的羨慕忌妒:那么多美女、豪宅、存款,如果不是偶然落馬,那日子過得多滋潤啊。
一個小學生在被問到“長大了想當什么”時,他的回答竟是“長大了想當貪官”,原因是“貪官有很多東西”——折射出當今社會的羨腐心態。
這種復雜心態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利益至上、缺乏原則,“利害高于是非”的精致利己主義在我們的社會中根深蒂固。另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腐敗未受遏制,貪官過得很滋潤。如果公眾眼看著貪官公然地中飽私囊,毫無忌憚地濫用權力為親朋謀取不正當利益,全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參與腐敗,民間都流傳著他的腐敗事跡,可這樣的人卻不僅未受嚴懲,反而能八面玲瓏步步高升,叫人如何不羨腐?
這便是羨腐心態和羨腐文化的土壤,因為貪賄不受懲罰,貪腐過得很瀟灑,人們便笑貧不笑貪,甚至笑廉不笑貪。一個官員如果家里窮,出入沒公車,辦事不找門路,可能會被瞧不起。
可高壓強力反腐改變著羨腐文化的土壤,公眾不再笑貧不笑貪,貪官和腐敗不僅不再被羨慕,反而成為被“同情”的對象。當貪官落馬已成家常便飯,“一落馬就什么都不是”的貪官可憐像一再示眾,人們看到“伸手必被捉”的制度正在努力形成時,對腐敗便沒什么可以羨慕的了。不要小看民間在看待腐敗問題上的心態轉變,當腐敗被全民仇視而非羨慕時,這種文化對腐敗也是一種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