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網友曬出貴州城市職業學院新校區落成后,掛出9所世界名校道賀條幅的照片,包括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等,網友直呼“亮瞎眼”。24日,該校教師證實有此條幅,但道賀并不存在。據悉,該校倡導走國際化路線。(9月25日《南方都市報》)
貴州一所民辦高校新校區落成,就用掛世界名校道賀條幅來博頭彩,美其名曰“走國際化路線”。殊不知真正走到國際視線中,這種拿著別人校名侵權可是要吃官司的。更哭笑不得的是,其中還赫然掛著一條“麻省理工大學”的橫幅。
民辦院校如此這般自娛自樂的行為,多半是因挖掘生源底氣不足而進行的策劃。但這種不合實際的橫幅標語,除了以比丑抓人眼球外,還會有被競爭對手抓住小辮子的風險,屬于比較失敗的案例。那民辦院校在逼仄的生源競爭大戰中,就沒有可供參考的案例嗎?
當然不是。山東藍翔技校的“挖掘技術哪家強”,新東方烹飪學校的黃渤代言,北方汽修的聲勢浩大,恐怕都是屬于相當成功的案例。而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是具有可復制推廣性的。
不過這里面還有些細節需要厘清。以上舉的幾個案例,除了財大氣粗的先天條件之外,皆是具有“對接工作”的非學歷教育屬性,這種教育方式在學歷含金量被稀釋之后,加上自己的主動性炒作,更容易得到家長和學生的青睞,使得需求和辦學兩旺。但有部分提供學歷教育為主的民辦院校,他們在高校擴招之后的日子并不好過,因為一些學生可以在其他院校拿到“更有說服力的文憑”。
新聞中的貴州城市職業學院應該是屬于第三種類型。這所民辦高校由國家級開發區貴安新區與一家公司合作興建,又是當地大學城內唯一一所與區政府合辦的學校。這種合作性質是具有多方面的利好因素。既在走民辦院校轉型的必經之路,和公司企業的對接,至少能為學生提供技能方面的培養;區政府的背景,也足以消弭掉部分學生的擔心。這種有發展潛力的民辦院校,不去深挖自己的師資力量,不多修內功,卻好上了“傍名校”的手段,實在是舍本逐末。
當然,“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貴州城市職業學院把目標放在國際化上,這本身沒有錯。新東方這樣的“中國合伙人”故事在告訴世界,中國民辦教育還是一片藍海。但不把里子的功課做好了,盡在面子上涂些胭脂水粉,這樣的炒作只能招來差評。(謝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