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日報》頭版吆喝賣房,招來質疑一片。綜合各家觀點,對其用黨報身份“賣房”的“無下限”指責頗多,對常州樓市本身則無太多異議。
正如《常州日報》所分析,常州樓市調控較為平穩,全國市場低迷,但常州商品房成交量均衡,客戶購房需求較旺盛。
常州收入房價比是7左右,與北京動輒近20的數值相比,買房,對蘇南富庶之地的常州人來說,確實要比北上廣的屌絲容易。
目前,呼和浩特、濟南等二線城市紛紛取消限購政策,常州似乎也嗅到了某種味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常州是一個沒有執行限購的城市。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必過分解讀常州黨報頭條賣房的風向標意義,充其量只是當地政府對于調控工作的自我表揚,順便推薦一下樓盤。
但作為政府傳聲筒的黨報黨刊,真的可以在頭條位置大喊“已到購房好時機”嗎?調控尚處博弈,還是謹言慎行為好,以免被貼上救市先鋒的標簽。
感性一點講,房價扼殺了許多美好的事物。尤其對于年輕人,愛情、理想、事業、激情,面對高企的房價顯得黯然神傷。而就樓市本身而言,高房價實際上扼殺了剛需。
剛需被公認為購房中堅力量,可一旦所謂的剛需,傾其所有再搭上父母棺材本,都難以湊齊首付時,實際上被剝奪了剛需的資格。這批人,對于商品房買賣的實際貢獻為零。但有些部門依舊想當然地把他們歸為潛在用戶,甚至于持幣待購的優質客戶。貌似一旦限購開閘,就迫不及待奔向售樓處。
所以,救樓市不如先救剛需。
大處著眼,拯救剛需是一盤很大的棋,涉及收入體制改革、人事戶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等。往小了說,無非就是解決剛需存折數字和首付標準之間的“最后一公里”,或者也就幾條街的距離。
解決剛需們的首付問題,政府應拿出足夠的智慧,銀行也應拿出足夠的誠意。
政府保障房供應,門檻能否再低一點,覆蓋面能否再寬一點,定向供給能否再準確一點?銀行對首套房貸的扶持力度,即便不奢望回到2008年的水平,起碼要對“央行喊話”有所忌憚,別老拖著不批。
剛需,是樓市的希望,也是社會的希望。拯救剛需,為樓市貢獻一定量級的購買力,也拯救一代人的幸福。(黃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