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持續深入開展,一些地區突出服務群眾的舉措,新風撲面。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為民情懷都是一個共產黨員的底色。而要做好“為民”,首先必須“畏民”。
古人說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抗戰勝利后,馬歇爾在重慶受到國民黨最高規格的設宴招待。而當其飛往延安后,迎接他的只有粗茶淡飯,但干部一有空就為老百姓種莊稼。馬歇爾對這種反差深為感動。歷史證明,人民最終選擇了“僅剩一條被子也要剪一半給鄉親過冬”的共產黨,民心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獨特優勢所在。
正因此,我們黨始終強調要永葆先進性、純潔性,要求全體黨員始終銘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毋庸諱言,隨著政權日益鞏固,少數黨員領導干部丟掉了為民的原始基因。一些人忘記了自己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不聽民眾呼聲、不思民間疾苦、不謀民生利益,甚至墮落為群眾深惡痛絕的貪官,一步步侵蝕著黨和群眾在生死與共中結下的深厚感情,讓親民優勢逐步變成脫離群眾的危險。“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凡此種種,映照出一些領導干部對群眾不敬不畏的思想。
瞻往可以察來。唐太宗李世民可謂深諳為政之道,他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警示自己,成就了貞觀之治。古人尚有如此認識,何況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本質就是帶有深厚感情的為民,彰顯了對群眾敬畏之心。權力來自人民,也理應服務于人民。“民心若是倒了,想扶也扶不起來了。”馬年春晚上的這句臺詞令人警醒。失去對人民的敬畏,即使為民也是表面而不是深入的,是應景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是虛情假意而不是真心實意的。
“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的政府是人民政府,“人民”二字沉甸甸。正因如此,廣大黨員干部必須時刻“畏”職責不盡,“畏”形象不正,“畏”處事不公,“畏”人民不滿意、不答應、不高興。
“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禍。”民心就是政權,畏民才能為民。官如畏民,民必敬官;官若為民,民必饋官。回歸“權為民所賦”的邏輯原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感情基點,我們方能跳出“歷史周期律”,實現國長治、民久安。(葉建軍)